首頁 >國內 >

中國區域發展協調性在增強 空間發展格局更趨優化

中國一季度經濟成績單公布。數據顯示,中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依然存在,但區域發展的協調性在增強,空間發展格局更趨優化。

中國國家統計局17日公布,一季度,中國東、中、西、東北四大板塊良性互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取得新進展,長江經濟帶大保護行動加快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穩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海南自由貿易區有序建設,空間發展格局更趨優化拓展。

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新聞發言人毛盛勇17日表示,從區域結構來看,中國區域發展的協調性在增強。東部地區在創新引領升級發展方面繼續發揮領頭羊的作用。一季度,東部地區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加快,研發投入繼續提高。在中部、西部地區,工業和投資增速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承接產業轉移帶來的后發優勢不斷顯現。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重大區域發展戰略都在扎實推進。

由于歷史和地理等方面原因,目前中國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格局仍未改變,且“極化效應”有進一步強化的趨勢。2018年,中國經濟發展格局相對穩定,“東強西弱、南快北慢、中部加速崛起”的整體格局維持不變。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耀17日在北京舉行的“國是論壇:2019一季度經濟形勢分析會”上表示,今年下半年,長三角一體化將上升為國家戰略。而正在積極推進的長三角科創走廊G60建設,使該地區發展格局進一步優化和拓展,合肥、杭州等城市正在科技創新方面發力,該走廊未來將扮演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引擎”的角色,在引領國家科技創新方面將發揮重要作用。

今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強調,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最開放的地方。如果能夠形成創新協調機制,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中國未來在創新戰略上勝出的戰略高地。

城市群是支撐全國經濟增長、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平臺。都市圈是城市群內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范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

陳耀認為,都市圈是一個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模式。未來發展的模式是中心城市引領城市群發展,城市群進一步帶動區域發展。當前國家對都市圈有了明確的界定。推進都市圈的建設,將在推進城市群的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今年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提出以促進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鎮)同城化發展為方向,培育發展一批現代化都市圈,形成區域競爭新優勢,并陸續出臺了呼包鄂榆城市群、蘭州-西寧城市群和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

“區域經濟協調是一個長期問題,當前圍繞區域發展均衡與效率的平衡,國家區域戰略正在進行大規模調整”,陳耀說,最近一個時期,京津冀、珠三角、長三角三大都市圈,以及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一體化都在加快推進,未來中國發展三大引擎的作用還將進一步體現。(完)(記者 阮煜琳)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