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 >

5G基礎設施投入期靜待應用生長 華為預計2020年中國5G用戶超2億

亦莊的第一場雪,并不能阻擋大家對于5G的熱情。11月21日,5G各方巨頭會盟于首屆世界5G大會。

開幕式上,工信部、設備商、運營商等5G產業相關機構和公司匯聚一堂展望 5G未來,也有各行業人士前來了解學習5G的一線鋪設情況。

從6月的5G牌照發放,到10月的5G套餐出爐,中國的5G商用正加速前行。工信部部長苗圩在會上透露:“全國已開通11.3萬個5G基站,預計到年底有13萬個,已經有87萬戶5G簽約用戶。”

運營商、設備商、上游制造廠商們自然是摩拳擦掌。大眾的關注點也轉移到了科技領域,記者身邊的年輕人甚至長輩都開始更多地了解底層技術。

5G頂上之戰的投入期

如果人工智能相當于發明電腦,那么5G就是發明電腦的基礎設施。在5G的基石之上,人工智能、區塊鏈的應用將有更大的施展空間。可以說,5G是進入新時代的一把鑰匙。

正如苗圩所言:“5G作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演進升級的重要方向和關鍵的信息基礎設施,對促成數字經濟發展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支撐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意義重大。”

更重要的是,我們大概率能贏下5G的頂上之戰,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就談道:“中國具備條件建設全球最好的5G,中國無論在頻譜資源、基站站址數量以及建設能力、消費者的認知和需求、行業和企業的參與度、政府的支持等各個方面都是全球最好的。并且,中國擁有最完善的終端產業鏈和全球領先的5G技術,中國企業智能手機的出貨量占比全球超過50%。”

從5G開始,移動通信進入新的階段,在一年多的預熱后,5G目前還處于基礎設施搭建階段。值得注意的是,4G到5G之間的代際替換不同于3G到4G的平滑過渡。建設5G網絡需要時間,4G還將和5G共存許久,但是3G、2G會根據運營商各自的規劃逐步退出。

眼下,在11.3萬的5G基站中,有5萬左右是中國移動所建,占比接近50%。今年6月,中國移動發布了5G+計劃包括5G+4G、5G+AICDE、5G+Ecology,基金總規模超300億元。中國移動董事長楊杰提到,當前中國移動在北京開通了5000個5G基站。

中國聯通董事長王曉初則在會上表示,目前中國聯通與中國電信合作的基站數超過9000個。中國廣電董事長趙景春則透露,廣電將在2020年正式商用5G網絡,2021年建設成廣泛連接、人人通的新型網絡。

再看鐵塔的成績單,中國鐵塔董事長佟吉祿說道,自成立來,中國鐵塔建塔總數達220萬個,目前交付了5G基站有11萬個,在北京就有1.2萬個。

一位運營商內部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浙江地區,今年中國移動的目標是建約9500個5G基站,移動一直在加量。電信、聯通加起來約5000個左右。明年估計也還是大規模建設期,基站會更大量地鋪開。”

中信建投的5G深度報告預測,在中國政策的力推下,5G將于2019年小范圍商用、2020年規模商用。預計2020年中國將新建5G基站68萬個,覆蓋全部地級市城區。

等待應用和業務變革

在基建的同時,大家最期待的是5G會帶來哪些新應用和需求,不過,我們不能把5G作為移動互聯網的延展,因為5G會生長出全新的物種。

“5G的發展不要糾纏于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要避免起個大早、趕個晚集。”徐直軍表示,“每一代移動技術的引入,都曾經為此爭論、苦惱、糾結過,為此努力尋找過殺手應用,歷史證明意義不大。”

他還表示,要認識到5G用于物聯網的發展需要循序漸進,物聯網的關鍵在物而不在網,跨行業合作是一個持續的過程,5G成為各行業數字轉型的基礎設施需要時間,需要協同發展。

從當前的應用進度來看,C端的應用率先登場,5G手機已經面世,徐直軍表示:“5G將拉動消費者的換機需求,帶動整個終端產業鏈的增長,預計中國5G用戶2020年將超過2億。”

GSMA(全稱: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則預計2025年全球5G連接數為13.6億,滲透率14%,其中中國5G連接量預計4.54億,滲透率預計30%左右。中信建投則認為中國5G發展節奏快于GSMA的預期,預計2022年5G手機用戶滲透率可達30%左右,2025年達到約60%左右。

但是,今年大多數用戶還在觀望中,一是手機的選擇還不夠豐富,價位也偏高,二是雖然運營商目前推出的5G資費不算貴,流量資費和4G相比也降低了,但是幅度并不大,如果有新的需求產生,現有套餐中的5G流量包將很快用盡。

再看B端領域的5G應用。徐直軍表示,5G促進應用創新和發展,比如高清視頻、AR/VR、云游戲、云電腦等,帶來了OTT企業創新和增長機會。中國涵蓋19個行業,3900多家企業基于5G的跨行業創新,正在引領全球行業數字化。

只是現在的小規模B端應用中,大多在一些垂直領域利用大帶寬、高速率的5G特性,提升傳輸等性能。

在應用機器視覺的工業智造領域,一些工廠已經在用5G技術進行更細節的產品檢測,在使用5G之后,4K及以上分辨率的視頻可以輕松傳輸。

再比如,云從和華為合作的一款5G AR眼鏡,可以用于機場的人臉識別,空乘人員、機場地勤人員等可以戴上AR眼鏡來識別旅客是否是航班會員等基礎信息,目前已經在大興機場應用。不過,云從展臺的員工告訴記者,目前產品還是存在耗電、發熱、大規模人流場景不適用等問題,但是相比一年前,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

一位通信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總結道:“整體來看,5G在技術層面已經投產,但是大規模商用還要等待。4G對生產力進展是有促進的,比如業態有了發展,誕生了小米、美團,也重塑升級了阿里、騰訊。到5G時代,整個社會成本的效率會繼續提高,華為的鴻蒙、谷歌的fuchsia、德國工業4.0,都會推動生產力的技術繼續進步。”

多位專家提及,未來5G絕大多數應用將會用于車聯網、工業互聯網等物與物的通信。當物物互聯、流量成本極低時,社會的運行成本也會大大降低,更多的應用也將涌現。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