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 >

寧夏將于2035年實現自然保護地建設和管理科學化、規范化 全面建成自然保護地體系

1月20日,記者從關于《寧夏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題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實施意見》新聞通氣會上獲悉,寧夏將于2035年實現自然保護地建設和管理科學化、規范化,全面建成自然保護地體系。

自然保護地是生態建設的核心載體、美麗中國的重要象征,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根據中央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總體部署,未來中國自然保護地包括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及自然公園三種類型。

目前,中國共有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1.18萬處,占國土陸域面積的18%,領海面積的4.6%。其中國家公園體制試點10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74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44處。擁有世界自然遺產14項、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4項、世界地質公園39處。

據寧夏林業和草原局保護處處長景耀春介紹,截至2018年底,寧夏共有自然保護地125個。其中歸口寧夏林草局管理的自然保護地67個,總面積60.12萬公頃,共包括自然保護區14個,風景名勝區4個,地質公園4個,國家級礦山公園1個,森林公園11個,濕地公園24個,國家級沙漠公園4個,國家級沙化土地封禁區5個。

“寧夏將采取摸底調查、評估論證,整合歸并優化自然保護地,合理調整自然保護地范圍并勘界立標,加強自然保護地建設,逐步建立“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網絡,啟動六盤山、賀蘭山國家公園前期研究評估等一系列措施,積極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以自然保護區為基礎、以自然公園為補充的新型保護地體系建設。”景耀春說。

據了解,未來寧夏將建成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完成自然保護地優化整合,構建科學合理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立統一規范高效的管理體制,創新自然保護地建設發展的新機制,構建健康穩定高效的自然生態系統,為建設美麗新寧夏奠定生態根基。(完)(李佩珊 石羽佳)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