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一元售價百元 史上最嚴意外險整頓啟動
銀保監會要求險企排查所售意外險,其費率浮動是否存違背精算原理、如一年期及一年期以內意外險費率超出或低于基準費率30%以上,但沒有合理調整依據;費率浮動范圍顯著超出保險消費者風險差異水平的情況等。
繼今年3月銀保監會《關于加快推進意外險改革的意見》正式下發,并提出“用兩年時間扭轉意外險市場亂象局面”的小目標后,時隔僅3個多月,來自監管方面更具實操性的整頓風暴就已刮起。
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獲悉,6月17日,銀保監會向各地銀保監局、財險和人身險公司下發《關于印發意外險市場清理整頓工作方案的通知》(下稱《通知》),表示將集中整治意外險強制搭售和捆綁銷售、手續費畸高、財務業務數據不真實等市場突出問題。
“我們公司目前已經收到了意外險整頓方案的通知,正在排查消費者的投訴情況,其實各地銀保監局也非常關注,之前就在做一些行業調研了。”6月21日,深圳一家壽險公司副總經理向時代周報記者透露。
《通知》原文顯示,此次意外險市場的整頓工作將為時半年之久,并分三個階段依次推進。其中,6―7月是由保險公司內部展開自查自糾階段,8―11月則為各地銀保監局對轄區內險企進行現場檢查、銀保監會抽查。最后,12月15日之前,各地銀保監局還需向銀保監會報送意外險市場清理整頓工作報告。
6月21日,中國精算師協會創始會員徐昱琛向時代周報記者坦言,“目前市場上捆綁銷售,以及定價不合理等亂象尤為突出”。
徐昱琛舉例分析道,很多網貸平臺為了變相收取“砍頭息”,經常會強制搭售高價格的人身意外險。從精算角度上看,其捆綁的意外險成本往往只有幾元錢,但售價卻高達幾百元,且保障期限僅有一個星期。對比市面上正常保額百萬元,保障期限為一年的意外險,保費也同樣為幾百元,未來上述定價不合理的現象將受到監管重點整治。
時代周報記者調查發現,在聚投訴平臺上,截至6月22日,有關意外險方面的投訴案例累計已經高達1269件,黑貓投訴平臺上也多達508件,其中貸款平臺捆綁高價意外險、投資者不知情狀況下被投保的投訴案例占比居多。
定價過高產品已異化
時代周報記者獲悉,銀保監會6月17日除下發《通知》外,還同時發布了一份《意外險市場整治工作要點》(下稱《工作要點》)。內容顯示,本次集中整治工作側重產品管理、銷售管理、渠道管理、理賠管理和內部管理等五方面的問題。記者注意到,意外險產品定價費率設定不合理的問題,也被重點提及。
銀保監會要求險企排查所售意外險,其費率浮動是否存違背精算原理、如一年期及一年期以內意外險費率超出或低于基準費率30%以上,但沒有合理調整依據;費率浮動范圍顯著超出保險消費者風險差異水平的情況等。
據了解,早在今年3月,銀保監會就已要求各保險公司對意外險定價的充足性和合理性進行回溯,并要求要在3月15日之前將“意外險定價回顧報告”報送銀保監會。
“我們公司推出多年價格100元左右的意外卡3月份就已經停售了,到現在都還沒有推出新的意外險產品,我認為大概率與近期的意外險工作整治有關,未來可能在監管引導下重新定價。”6月21日,北京一家大型壽險公司資深代理人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徐昱琛對時代周報記者直言,據他觀察,市面上很多意外險的成本往往僅有0.5―1元左右,但在部分P2P平臺、旅行社等渠道的意外險銷售價格卻高達幾百元,這是明顯的暴利銷售。從獲利對象看,大部分實際利潤會流向渠道方,但保險公司為了獲客,反而會愿意與這類渠道合作。
那么,保險公司是如何從費率層面將意外險成本抬高的呢?
上述壽險公司副總經理告訴記者,“保險產品定價主要的參考指標受凈費率、產品出單的固定費用、銷售費用,以及公司可能獲取的利潤等指標影響,通常情況下凈費率和固定費用,各家險企應該都是差別不大的,潛在的可調節項目通常會放在銷售費用這塊,由此銷售的渠道或者場景不同,最終反映在價格上也會千差萬別。”
記者也注意到,有數據顯示,一些意外險手續費率、渠道費用水平較高,比如說銀行借款人意外險、旅游意外險等,在部分渠道手續費率高達50%以上,航空意外險的手續費甚至高于90%。
實際上,在日常生活中購買意外險時消費者也能感受到,保障相似的意外險產品如果放在公司官網渠道銷售往往是最便宜的,但如果在訂購機票的商業網站等渠道上購買,價格就會高出許多。
6月22日,記者隨機從一家第三方保險超市平臺官網投保一份航空意外身故/傷殘保額為300萬元、保障期限為一年的航空意外險,保費為75元。
而同期在某個提供機票、酒店預訂的在線旅游網站上,訂購機票時搭售的一份320萬元保額的航空意外險,僅保障自進入飛機艙門時起至飛機降落離開飛機艙門時為止的期間內遭受意外傷害所導致的保險責任,售價卻高達30元。
嚴打捆綁搭售頑疾
國內意外險市場定價不合理亂象,儼然已成為多年來積聚的行業頑疾,究其原因,也與意外險市場捆綁搭售行為屢禁不止不無關系。
對此,徐昱琛指出,“意外險捆綁銷售的主要渠道主要有兩類:第一類是上述在線旅游網站、旅行社,以及其他OTA平臺等,收取的手續費畸高;第二類則是在近幾年衍生出來的網貸、P2P平臺,靠捆綁搭售意外險而變相收取‘砍頭息’,其搭售的意外險保費上百元,但成本可能還不到1元。”
時代周報記者也從黑貓投訴、聚投訴等平臺調查發現,大批針對意外險的投訴案例,與網貸平臺捆綁搭售高價意外險有關。
如5月6日高豐(化名)就在聚投訴上,投訴了宜人貸平臺,他稱自己于2018年9月在該網貸平臺申請借款10萬元,申請下來的借款本金是約8.96萬元,到賬后發現涉及約近萬元的服務費,部分費用就包括購買了一家保險公司的意外險保費,但實際上他對已經投保意外險事宜并不知情。
此外,黑貓投訴上,5月20日,也有匿名消費者投訴了及貸APP,稱其2019年申請了一筆1萬元的貸款,最近才得知,該平臺收取了2164.02元的擔保費,同時捆綁了一筆1881元的意外險保費。兩筆如此高額度的費用,也是在其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產生。
對此現象,中國社科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指出,一些場景中存在強制搭售意外險的情況,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損害了保險的聲譽,而在互聯網金融綜合整治工作的推進、金融消費者個人信息的要求日益完善的大趨勢下,治理意外險捆綁銷售行為顯得更為迫切。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銀保監會也在意外險整治《工作要點》中要求,各保險公司應排查是否通過現金貸等網貸平臺銷售意外險,或通過渠道掛靠等方式變相與網貸平臺合作銷售意外險。
同時,整頓存在意外險強制搭售和捆綁銷售,限制消費者的自由選擇權的情況,如與第三方網絡借款平臺合作,強制消費者在借款過程中投保意外險;在個人壽險、健康保險等產品銷售過程中強制搭售和捆綁意外險。以及是否存在銷售誤導,如損害保險消費者知情權,對消費者未做明確的投保提示告知并由本人確認等。
“對于一些保險公司來說,其實在和銷售渠道的博弈中也處于弱勢,有些互聯網渠道掌握流量就可以收取很高的傭金。我覺得監管整頓的思路未來會是加強信息披露,信息透明化之后,不合理的保費自然無法向消費者解釋,就會倒逼保險公司進行產品整改,也會引導保費回歸到一個合理水平。”6月21日,一家合資壽險公司人士對記者表示。
關鍵詞: 銀保監會
責任編輯: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