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 >

大熊貓國家公園稱,首次在生態廊道“捕捉”到野生大熊貓蹤跡

中新網成都記者10日從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獲悉,大熊貓國家公園茂縣土地嶺大熊貓走廊帶紅外監測相機連續兩次“捕捉”到野生大熊貓蹤跡,并通過微波鏈路、電信4G鏈路實時傳回茂縣土地嶺監測中心數據平臺,拍攝時間分別為8月6日和8日。這是2002年啟動全國大熊貓生態廊道建設以來首次拍攝到野生大熊貓實體。

據了解,第一臺拍到大熊貓活動影像的紅外相機,是位于茅香坪小山梁子的37號相機,8月6日18:40左右,大熊貓的身影首次出現在畫面中。8月8日凌晨3:20左右,在公園內青草坡的22號紅外相機再次拍到大熊貓,這只熊貓似乎對相機很感興趣,不時湊近嗅聞相機。據工作人員初步判斷,兩次拍攝到的大熊貓個體健康,屬于土地嶺大熊貓AB走廊。

大熊貓國家公園在5個重要的大熊貓遺傳基因交流走廊帶上建設有生態廊道,分別為黃土梁、土地嶺、泥巴山、拖烏山以及108國道秦嶺大熊貓生態廊道。多年來,通過實施大熊貓主食竹、棲息地植被修復等生態修復工程,廊道監測、人工撫育和管護等手段,為大熊貓提供食物保障,有力地改善大熊貓棲息和遷移環境。

紅外監測相機拍攝到的大熊貓影像。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供圖

據悉,這次拍攝到野生大熊貓的土地嶺大熊貓走廊帶位于四川阿壩茂縣境內,是大熊貓虎牙和九頂山兩大種群的結合部,也是岷山大熊貓等野生動物南北往來的唯一通道。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以后,于2018年在土地嶺建設了野外監測系統,總投資約480萬元,對茂縣土地嶺大熊貓走廊、棲息地實進24小時不間斷無障礙監控。通過使用動態監視監測系統功能,對大熊貓棲息地中動物的遷移、活動、繁衍的情況進行觀察記錄,同時也可以對進出監測區域內的人、車進行監測,起到預防偷獵,保護大熊貓等野生動物的目的。(完)

關鍵詞: 大熊貓 野生 影像

責任編輯: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