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市場各類金融產品的收益情況向來備受投資者關注。
9月11日,普益標準公布了今年8月份各類金融理財的平均收益情況:銀行理財平均收益率(文中“平均收益率”均為年化收益率,下同)環比下滑2BP(1個BP=0.01%)至4.05%;信托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與7月份持平,為8.51%;貨幣基金產品平均收益率環比下滑2BP至2.39%;P2P產品平均收益率環比上升9BP至9.40%。
引人注意的是,《證券日報》記者綜合融360大數據研究院披露的數據,以及普益標準昨日披露的數據發現,隨著8月份銀行理財收益的下滑,銀行理財平均收益率已經出現連續18個月的下滑。與此同時,P2P產品的平均收益率自6月份開始,出現連續3個月反彈。
雖然上述機構未披露保險產品理財收益情況,但《證券日報》記者查閱上市壽險公司及部分已經披露8月份萬能險結算利率的未上市險企官網發現,8月份萬能險結算利率與7月份基本持平,均在4.5%左右徘徊。此外,目前暫無8月份投連險收益情況數據,但7月份投連險平均收益率由6月末的-2.47%增至7月份0.18%,出現反彈。
銀行理財平均收益率跌至4.05%
一直以來,銀行理財收益是投資者最為關注的理財產品之一,而隨著各類銀行強化凈值化轉型及市場利率的下行,銀行理財平均收益出現連續多月下滑。普益標準的監測的數據顯示,8月份銀行理財平均收益率跌至4.05%。
普益標準研究員于康認為,理財產品收益下滑主要是資金端和資產端兩方面原因造成。資金端,今年以來,市場利率下行,帶動銀行理財資金成本下降。資產端,銀行理財產品更偏向配置穩健收益資產。
實際上,資管新規出臺以來,銀行積極向凈值化管理轉型。據中國銀行業協會和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中國銀行業理財業務發展報告(2018)》顯示,2018年凈值型理財產品發行提速,全年共發行凈值型產品5609只。各家銀行發布的2019年半年報顯示,上半年銀行凈值化產品發行提速,相較2018年年末均有所上升。
雖然發行的產品數量提速,但非保本理財規模卻出現下滑。
2019年上半年,上市銀行非保本理財規模仍面臨壓力,四大國有銀行非保本理財規模全部下降,僅交行非保本理財逆勢增長。股份制銀行非保本理財艱難增長,大致維持理財規模不變。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的非保本理財產品規模余額分別較上年年末分別下降9.47%、1.90%、9.88%、8.56%。其他銀行中,光大、平安、華夏、浙商四家股份制銀行的非保本理財規模分別較上年年末增長2.25%、6.89%、7.51%、0.52%。
普益標準認為,8月份凈值型產品綜合業績基準率為4.71%,環比下滑10BP,而較基期(2018年5月份)下滑96BP,破4概率進一步加大。在過渡期內,受多因素影響,凈值型產品收益將依然有所波動。
P2P平均收益率環比連增3個月
與銀行理財形成反差的是,P2P平均收益率出現了連續3個月的反彈。根據普益標準監測的數據,8月份P2P產品平均收益率環比上升9BP至9.40%。
投資風險方面,普益標準認為,近期互金整治領導小組和網貸整治領導小組聯合召開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座談會,明確下階段將繼續推進P2P行業的風險出清,短期來看,行業投資風險仍較高,建議投資者謹慎投資。
網貸之家研究院院長張葉霞也表示,近期,小平臺清退、部分大平臺發力助貸業務的態勢愈發明顯,網貸行業貸款余額繼續下滑,正常運營平臺數量逼近700家。多地監管部門提出網貸平臺需要實時對接數據的要求,對于未對接或者對接完成但數據質量較差無法進行風險監測的平臺將予以清退。此外,銀行退出存管業務將導致相關平臺合規風險暴露,也是不可忽視的要點。記者 蘇向杲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