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是我國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的關鍵時期,是積極應對國內社會主要矛盾轉變和國際經濟政治格局深刻變化的戰略機遇期。“十四五”規劃起止時間2021-2025年,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十四五”時期是“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期,這個時間正值中華民族發展之路的重要性拐點,中國正處于從舊常態躍遷到新常態,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攻堅期。
展望“十四五”,全球新一輪產業分工和貿易格局加快重塑,我國產業發展進入從規模增長向質量提升的重要窗口期。“十四五”時期對于我國制造業發展同樣是極其關鍵的時期,到2025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必須堅持整體推進、重點突破。
裝備制造業是國之重器,是制造業的基石,在推動《中國制造2025》實施、實現中國制造由大到強的轉變中肩負重要使命。隨著智能制造領域政策的持續出臺,中國制造業逐漸向智能制造方向轉型,并開始大量應用云計算、大數據、機器人等相關技術。智能制造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深度融合,貫穿于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制造活動的各個環節,具有感知、學習、決策、執行、適應等新型生產方式。智能制造將全力推動中國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中國經濟發展更加迅速。
一、智能制造業“十三五”發展現狀
(1)全球主要國家積極發展智能制造
近年來,發達國家技術工人短缺,新興國家勞動力成本上漲,同時制造業又出現了制造地點分散、生產方式變更、制造技術日益復雜化等變革。為應對新的社會課題,美國、德國、英國、日本等世界發達國家紛紛實施了以重振制造業為核心的“再工業化”戰略,頒布了一系列以“智能制造”為主題的國家戰略。
圍繞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國務院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明確制造業強國的五大工程和十大領域。智能制造工程作為五大工程之一,成為國家全力打造制造強國的重要抓手。
(2)我國智能制造產業形成四大集聚區
整體來看,智能制造產業市場潛力大,各地爭相搶占智能制造高地。目前,我國智能制造形成了4大聚集區:環渤海地區、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中西部地區。4大智能制造聚集區各具特色。
環渤海地區:依托地區資源與人力資源優勢,形成“核心區域”與“兩翼”錯位發展的產業格局。其中,北京在工業互聯網及智能制造服務等軟件領域優勢突出。
長三角地區:培育一批優勢突出、特色鮮明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集群,智能制造發展水平相對平衡。
珠三角地區:加快機器換人,逐步發展成為“中國制造”主陣地。其中,廣州圍繞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核心區建設,深圳重點打造機器人、可穿戴設備產業制造基地、國際合作基地及創新服務基地。
中西部地區:落后于東部地區,尚處于自動化階段,依托高校及科研院所優勢,以先進激光產業為智能制造發展的“新亮點”,發展出了技術領先、特色突出的先進激光產業。
此外,據《中國智能化發展指數報告》,山東、江蘇、上海、廣東、浙江占據全國智能制造指數前五。
今年山東推進智能制造升級,加快發展工業互聯網,深入實施智能制造“1+N”提升行動,加快智能工廠、智能車間建設,大力發展智能制造裝備和產品,推進智能化、數字化技術及裝備深度應用,年內培育50家左右智能制造示范企業。據悉,為推動制造業智能化轉型升級,培養高水平智能制造專業技術人才,山東省級財政今年安排資金3000萬元,支持山東科技職業學院高標準建設山東省智能制造實訓基地。
江蘇制造業規模已連續8年位居全國首位,智能制造發展水平處于第一方陣。截至去年年底,江蘇省累計創建省級示范智能車間728家,分布在26個行業。其中,蘇州以267家領先全省。到今年7月,江蘇省共有816家企業通過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分布在45個行業,南京以123家領先全省。無論是智能車間,還是兩化融合,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新能源等均是重點行業。
上海將發展智能制造作為打響“上海制造”品牌的重要抓手,加快推動5G、人工智能、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新興技術,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今年上海發布智能制造三年行動計劃,計劃到2021年,全市智能制造裝備產業規模將突破1300億元,其中機器人及系統集成產業規模突破600億元。
(3)智能制造開發區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
據統計,國內智能制造開發區在東部沿海地區、中部地區、西南地區等均有布局。按開發區數量來看,擁有智能制造開發區數量最多的省市為山東省,合計達4個;其次為湖北省、河北省、江蘇省,智能制造開發區數量均為3個;北京市、遼寧省各2個;貴州省、浙江省、天津市以及廣西均為1個。
從面積來看,北京市、遼寧省、山東省、河北省、湖北省、江蘇省智能制造開發區總面積均在1000公頃以上。具體來看,北京市擁有智能制造開發區面積最大,合計達23396.64公頃,是唯一面積超萬公頃的省市。其次為遼寧省,智能制造開發區合計面積達6303公頃,位于第二梯隊。山東省智能制造開發區合計面積排名第三為3255.54公頃,形成第三梯隊。河北省、湖北省、江蘇省的智能制造開發區面積分別為1705.81公頃、1550.62公頃、1307.73公頃。
二、智能制造業“十三五”實現目標
(1)十三五末智能制造產值將超27000億元
當前全球各國都將制造業放到非常重要的戰略位置,智能制造已成為高端制造業競爭的主戰場。我國高度重視智能制造發展,隨著制造業智能化的升級改造,我國智能制造產業呈現較快的增長。2017年,中國智能制造產業產值規模將近15000億元,預計到2020年產值規模將超27000億元。
(2)十三五末實現目標規劃
“十三五”期間同步實施數字化制造普及、智能化制造示范引領,構建新型制造體系為目標。
2020年的具體目標:
——智能制造技術與裝備實現突破。研發一批智能制造關鍵技術裝備,具備較強的競爭力,國內市場滿足率超過50%。突破一批智能制造關鍵共性技術。核心支撐軟件國內市場滿足率超過30%。
——發展基礎明顯增強。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基本完善,制(修)訂智能制造標準200項以上,面向制造業的工業互聯網及信息安全保障系統初步建立。
——智能制造生態體系初步形成。培育40個以上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0億元、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智能制造人才隊伍基本建立。
——重點領域發展成效顯著。制造業重點領域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超過70%,關鍵工序數控化率超過50%,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普及率超過20%,運營成本、產品研制周期和產品不良品率大幅度降低。
三、智能制造業“十四五”發展展望
(1)發展戰略
根據國務院下發的《中國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十四五”期間加大智能制造實施力度,關鍵技術裝備、智能制造標準/工業互聯網/信息安全、核心軟件支撐能力顯著增強,構建新型制造體系,重點產業逐步實現智能轉型。
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和財政部印發的《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2025年前,推進智能制造發展實施“兩步走”戰略:第一步,到2020年,智能制造發展基礎和支撐能力明顯增強,傳統制造業重點領域基本實現數字化制造,有條件、有基礎的重點產業智能轉型取得明顯進展;第二步,到2025年,智能制造支撐體系基本建立,重點產業初步實現智能轉型。
(2)發展趨勢
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國智能制造裝備行業發展前景又將如何?未來,我國智能制造裝備行業將呈現以下兩大發展趨勢:
第一,新技術不斷地在智能制造中深度應用
未來智能制造不斷地將新的技術應用到制造業中,與制造業進行深度融合。
這其中物聯網與云計算、人工智能(AI)、3D打印等新技術的作用將尤為凸顯。
在物聯網、云計算方面,未來物聯網與云計算將會更加廣泛地部署到制造行業。傳感器技術、RFID標簽、嵌入式系統技術等物聯網核心技術,將靈活地為客戶打造“透明化生產、數字化車間、智能化工廠”,減少人工干預,提高工廠設施整體協作效率、提高產品質量一致性。
在人工智能方面,未來人工智能將更加廣泛地應用到智能制造行業中。先進制造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合,使得制造系統具備學習能力。通過深度學習、增強學習、遷移學習等技術的應用,智能制造將提升制造領域知識產生、獲取、應用和傳承的效率。在離線狀態下,利用機器學習技術挖掘產品缺陷,形成控制規則;在在線狀態下,通過增強學習技術和實時反饋,控制生產過程減少產品缺陷;同時集成專家經驗,不斷改進學習結果。2017年國務院發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到,將全面推動人工智能與制造業的融合,解決中國制造業在推進智能化轉型過程中面臨的問題。
第二,智能制造生態系統協同發展
智能制造的實現是一個逐級推進的復雜工程,涉及設計、生產、物流、銷售、服務等產品全生命周期,并涉及執行裝備層、控制層、管理層、企業層、云服務層、網絡層等企業系統架構,需要實現橫向、縱向和端到端集成。限于資金投入不足、技術研發周期較長以及工藝壁壘較高等因素,單個系統解決方案商難以同時滿足各個細分行業的智能制造發展需要,智能裝備制造、物流倉儲、軟件專業企業或服務商間將不斷加強協同創新,以強化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能力智能制造將造就全新的業態,由多個提供單一產品或服務的供應商共同構建協作系統,形成融合發展的生態圈。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