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趨勢下,放開戶籍限制,能為區域經濟高質量協調發展提供支撐。
據報道,今年9月以來,河南新鄉、漯河等城市相繼發布了全面放開落戶限制的實施意見,即只要想在當地落戶,即可在當地落戶。
此次河南新鄉、漯河“零門檻”落戶,其依據就是今年7月河南省印發的《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實施方案》,其中就提出推動鄭州市放寬落戶條件,其他城市全面取消落戶限制。
作為人口大省的河南,為何會率先全面推行零門檻落戶?一時間,這個話題成了輿論關注的熱點。
中小城市基本實現無條件落戶
實際上,過去幾年來,隨著各地掀起“引人大戰”,許多城市已經開始逐步放松長期以來限制重重的落戶限制。這是我國推進戶籍改革的重要成果。
過去十幾年,我國出臺了多項政策。早在2006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要求:“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要適當放寬農民工落戶條件;大城市要積極穩妥地解決符合條件的農民工戶籍問題。”
2013年11月,《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又提出:“要創新人口管理,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嚴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
爾后,國務院相繼發布《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方案》等文件。
總體來看,這些政策和文件有力地推動了相關工作的開展,如我國已經全面建立城鄉一體化的戶口登記制度,取消了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性質區分和由此衍生的藍印戶口類型,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并基本建立以居住證為載體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
具體來看,我國根據不同區域或城市的情況采取了差別化的落戶政策,如人口資源環境相對緊張的超大城市采取了積分落戶制度,實現了人口有序流入。而武漢、成都、西安等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普遍放寬落戶條件,轉移人口速度明顯加快。
此外,全國各省市中小城市普遍已全面放開落戶條件,基本實現無條件落戶,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戶城鎮數量明顯增加,人口空間布局進一步優化。
都市圈、城市群正成人才集聚地
到2018年底,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9.58%,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3.37%,預計可以實現到2020年達到45%的目標。分城市來看,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常住人口分別占城市常住人口比重為12.42%、7.63%、20.39%,而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約占60.22%,呈現了“金字塔”形分布。
目前,隨著中國人口增速的持續放緩、老齡化的提升,以及經濟增速從高速增長期到中高速增長期,城鎮化發展趨勢正在發生巨大變化,呈現“極化”和“分化”的新趨勢,將對我國社會經濟產生重大影響。
其中,“極化效應”是指隨著大都市圈正日益成為我國參與全球競爭與合作的重要載體,我國城鎮化正在呈現向大都市及周邊地區集聚的趨勢,這是由經濟規律決定的——趨光性是人口流動的核心體現,高收益地區憑借著自身優質的公共資源和更加美好的發展前景,對流動人口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分化效應”是指在區域發展上,人口逐步從北方地區向就業崗位更多、生活條件更好、生態環境更優的南方地區轉移。
目前,中央已經注意到我國城鎮化新的發展趨勢。比如,在前不久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明確指出:“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新形勢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要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調整完善區域政策體系,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增強創新發展動力,加快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系統,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
在新的趨勢下,戶籍改革能為區域經濟高質量協調發展提供支撐。這意味著“十四五”時期,順應城鎮化發展規律、調整城鎮化落戶政策,引導人口向大都市及大都市圈周邊地區轉移,是大勢所趨。同時,要不斷提升落戶質量,加快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進一步提升城鎮化質量,以更好挖掘人口紅利的潛力。
□高敏(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