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車的發展戰略終于塵埃落定,這為汽車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近日,發改委、工信部、財政部等11部委聯合印發《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下稱“戰略”)。戰略指出,到2025年,中國標準智能汽車的技術創新、產業生態、基礎設施、法規標準、產品監管和網絡安全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中國標準智能汽車體系全面建成。
調整目標
關于智能汽車的發展,2018年1月發改委就曾出臺征求意見稿,其提出,到2020年智能汽車新車占比達到50%;大城市、高速公路的車用無線通信網絡(LTE-V2X)覆蓋率達到90%等愿景。此次發布的正式版本刪除了2020年目標,著重強調了2025年發展目標。雖然沒有將具體目標量化,但正式版本更加具體地指出了自動駕駛級別,提出實現有條件自動駕駛(L3)的智能汽車達到規模化生產,實現高度自動駕駛的智能汽車(L4級)在特定環境下市場化應用。實現高度自動駕駛的智能汽車在特定環境下市場化應用,車用無線通信網絡實現區域覆蓋。此外,將全面建成智能汽車體系的要求從2025年改為2035年。
而根據新的戰略規劃,未來主要任務包括構建協同開放的智能汽車技術創新體系、跨界融合的智能汽車產業生態體系以及先進完備的智能汽車基礎設施體系等,其中,突破關鍵基礎技術、開展應用示范試點、推進智能化道路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建設廣泛覆蓋的車用無線通信網絡(LTE-V2X等)是重點工作之一。
渤海證券發布的研報指出,戰略的變化主要是針對產業發展現狀,我國的智能網聯汽車已有一定的發展,但發展進程尚不及預期,輔助自動駕駛僅在部分車企的部分車型上應用;同時5G商用進程雖明顯加快,工信部等多部門也在積極推動,但難以在2020年實現車用無線通信網絡90%覆蓋率的要求。不過,北斗高精度時空基準服務網絡有望在年內實現全覆蓋。
在東吳證券分析師黃細里看來,此次戰略提出的汽車智能網聯化通過“人-車-路-云”協同技術路徑來實現,協同技術使自動駕駛更安全。因單車智能技術在感知系統存在視角盲區,感知距離有限,車路協同下,與車載傳感器結合可有效避免感知盲區,靜止條件下,感知能力更優。協同技術使車企制造成本更低。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對車載智能設備的感知、數據處理和融合系統要求較高,協同技術下,政府其他行業共同承擔道路、云平臺等基礎建設,車企可降低部分設備數量和指標參數,有效降低單車制造平均成本。協同技術可提升道路運營效率。車與車之間可通過道路設備及云平臺進行溝通,行車速度可得到統一,進一步縮短跟車距離,提升道路運營效率,減少堵車現象。
“區別于傳統汽車產業,智能汽車具備明顯的本地屬性,其發展路徑與本國的產業特色有關,并受到政策法規、標準體系、基礎設施、交通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教授李克強認為,中國在信息通信技術領域具備優勢,如果在智能網聯汽車通信領域,科技公司和車企等多方能夠融為一體加強合作,那么中國將有可能先行一步。
“戰略指明了方向,這將加快智能汽車的發展。”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郎學紅表示,關鍵技術的突破對智能汽車發展意義重大,而5G應用將起到推動作用。
萬億市場規模待挖掘
在智能駕駛領域,研究機構IHS預計2020年L1/2滲透率有望達到40%,2025年L3、L4/5滲透率分別有望達到15%、5%。短期市場以ADAS為主,預計ADAS2020年國內市場空間約878億元,長期看L4/5自動駕駛逐步落地,2030年國內自動駕駛出行服務收入規模有望突破萬億元。
而此次戰略提出實現有條件自動駕駛(L3)的智能汽車達到規模化生產,實現高度自動駕駛的智能汽車(L4級)在特定環境下市場化應用。當前不少汽車廠商已積極布局。奧迪已推出了概念車AIME,其具備Level4等級的自動駕駛系統,而車上的AI人工智能也能作用于此,能作為個人助理,協助使用者處理一些生活事項,訂餐、購物等,讓使用者能有更多可以分配的自由時間。寶馬集團最新概念車BMWVisioniNEXT則將于2021年實現量產,這是寶馬首款提供L3自動駕駛功能的車型,并在技術上達到L4自動駕駛水平。豐田則將L4級自動駕駛首先部署在出行服務上。
奧迪中國研發中心自動駕駛及智能網聯汽車第一負責人AlexanderPesch認為,智能網聯汽車是在保障安全駕駛的基礎上,能夠處理各種復雜路況,使用戶感受舒適和便利。其次是它能夠實現網聯,從而提高駕駛的安全性能、效率與總體表現。最后是通過智能網聯汽車實現交通的智慧管理。
但高級別自動駕駛的實現仍存在難度,5G應用為其提供了可能。光大證券分析師邵將指出,當前我國5G技術的成熟為汽車智能化奠定基礎,隨著2019年5G應用配套基礎設施的全面鋪建,以及手機等終端設備的上市,5G商業應用在即。5G通信技術是V2X技術的關鍵,為高級別自動駕駛、“人-車-路-云”協同系統的落地打下基礎。此外,當前是汽車智能化與新能源化共振發展的起點。新能源汽車是智能汽車的最佳載體,而汽車智能化為新能源汽車提升產品力。后補貼時代中,提升智能化是廠商激發新能源汽車市場需求的重要舉措。
目前,車企與科技企業在5G領域已展開了合作。寶馬此前陸續簽約四維圖新、中國聯通、騰訊三大科技公司。其中,中國聯通就是為其提供5G移動通信環境,承載自動駕駛過程中海量數據的傳輸。奧迪也已攜手運營商愛立信,共同啟動了全新的人機交互試點項目。該項目的首個運用案例是通過5G技術連接自動化生產機器人,解決生產過程中的人身安全問題。
不過,實現完全自動駕駛仍具備一定的難度且自動駕駛商業化尚需時日。此外,自動駕駛領域的企業當前仍面臨技術壁壘,由于投入高、回報周期長、商業化難題等因素,一些創新企業在該領域面臨著融資難的問題,一些科技企業已被并購或面臨破產。“大概于2025年,在一定局部區域內能夠實現無人駕駛,但真正實現完全自動駕駛的時間,沒有想象的那么快。”清華大學蘇州汽車研究院院長成波時表示,自動駕駛的最大挑戰是需要解決安全問題,真正實現商業化落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