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群眾反映在連日遭受洪災的新鄉某區驚現“血吸蟲病”!
小編覺得有必要給大家科普一下“血吸蟲”和“吸血蟲”的區別。
血吸蟲病因為毛主席的那首“送瘟神”可謂人盡皆知,洪水過后注意防范血吸蟲病的理念也深入人心。但我國的血吸蟲病卻只流行于長江流域及以南的12個省、市、自治區。
河南因為沒有血吸蟲的中間宿主「釘螺」,因而并不是流行區。
且近年來隨著防治力度的加大,絕大多數流行區也已達到血吸蟲病傳播阻斷或傳播控制標準,因此我省因為洪水而感染血吸蟲病的風險是極小的。
血吸蟲成蟲雌雄異體,蟲體呈圓柱形,雄蟲長1-2cm,雌蟲長1.2-2.8cm,雌蟲常與雄蟲呈合抱狀態。成蟲寄生于人和多種哺乳動物的門脈-腸系膜靜脈系統,一般在水中是看不到的。
那群眾反映的吸血蟲又是什么?
根據其吸血特性和大體特征推測,當地群眾發現的很可能是水蛭,俗稱螞蟥。
水蛭是一類營自生生活、有強烈吸血習性的環節動物,廣泛分布于稻田、池塘和溝渠等水土中,當與人體接觸時可吸附在人體皮膚上吸血,偶可侵入人體,引起水蛭病。在我國的主要致病蟲種為日本醫蛭、棒紋牛蛭、海南山蛭和兇惡怖蛭。
水蛭為雌雄同體,身體呈扁筒狀或扁紡錘形,長4-10cm,寬0.5-2cm。前段略尖,后端鈍圓,兩端各具一吸盤。水蛭的口內有三個顎片,上布密齒,可以咬破寄主的組織。其咽部有發達的肌肉和唾液腺,能分泌蛭素,防止血液凝固。因此水蛭吸血后的傷口常常流血不止。此外,水蛭有非常發達的嗉囊,兩側還有多對盲囊,使它們可以一次性吸食大量血液,暫存于嗉囊中,供胃和腸不斷消化吸收。
水蛭一般在人下水游泳、捕魚時入侵人體,也可通過喝含水蛭的溪水、池塘生水進入人體引起水蛭病,長時間處于洪災中的地區也要小心水蛭病!水蛭的致病作用主要表現在蟲體吸血的同時,使凝血時間延長,導致寄居部位的創傷不易愈合,除吸附人的體表皮膚外,水蛭還可以從鼻孔、口腔進入鼻腔、喉部甚至氣管、支氣管引起鼻出血、鼻塞、喉癢、劇咳、聲嘶等癥狀;也可經尿道口或陰道口侵入泌尿生殖系統。
夏秋季節也是水蛭繁殖和活動頻繁的季節,特別是近期我省多地遭受洪澇災害,一定要謹防水蛭病!
預防要點:
盡量避免在可能有水蛭的河、湖、溪溝、洪水中游泳或長時間玩耍。
經過可能有水蛭存在的水體時,盡量穿連體防水衣或長筒膠鞋,沒有條件時可穿長褲并扎緊褲管,也可將襪筒套在褲腿外面。
盡量喝開水或桶裝水,不飲生水。
不慎被水蛭侵入怎么辦?
如果被水蛭侵入皮膚,不要硬性拉出,否則可使水蛭被拉斷,殘留在傷口內可致感染潰爛。一般可在叮咬部位的上方猛拍身體,使水蛭松開吸盤而自行脫落,必要時也可用食鹽、醋、酒精等滴在蟲體上,使其放松吸盤自行脫落。
對于寄生在人體各類腔道內的水蛭應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關鍵是要完整取出整個蟲體和止血處理,不可硬性牽拉,如寄生于鼻咽部較深部位,可用1%丁卡因或2%利多卡因溶液直接滴在蟲體上,使蟲體麻醉肌肉松弛后再取出;如寄生于泌尿生殖道,可用注射器取1-2ml蜂蜜加適量注射用水注入尿道或陰道使其自行脫落掉出;如寄生于膀胱,可經導管注入10%無菌氯化鈉溶液反復抽吸直至吸出蟲體;如在消化道內,可用阿苯達唑等驅蟲藥促其隨糞便排出。
責任編輯:Rex_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