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永州市認真貫徹落實關于職業教育的系列重要論述,聚焦職業教育服務“三高四新”戰略和“三區兩城”建設,做強特色專業,推動產教深度融合、校企協同發展,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突出內涵發展,聚焦重點強基礎。一是強化政策保障。先后印發《永州市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關于全市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服務“三高四新”戰略的若干政策措施》,出臺了推動職業教育改革的保障措施,明確全市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任務書、路線圖和時間表。二是優化資源配置。近年來,先后投入20余億元,大幅改善高職院校辦學條件,實施中職學校標準化建設,增加公辦中職學位,為專業發展夯實基礎。比如,投資4.8億元建設永州職院本部二期工程第一階段;投資5億余元完成瀟湘技師學院整體搬遷和九嶷職院“民轉公”;投入9.5億元新建永州師專;投入4.8億元新建寧遠職中6000人規模的新校區。三是提升師資隊伍。始終把師資隊伍建設作為推進專業建設的重要抓手,不斷提升人才隊伍素質,激發專業建設活力。2019年以來,為職業院校引進高學歷人才300余人,引進技能型人才200余人。大力推動名師隊伍建設,培養市級“雙師型”骨干教師、名師61人,省市專業帶頭人100人,產業導師10人,技能大師20人,這些高素質人才在專業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引領作用。四是注重內涵建設。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積極塑造職業院校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和精神面貌。創新“黨建+職教”模式,推進思政課程改革,增強德育工作實效,江華職中的“五心教育”、永州工商職中“五會教育”等德育課程入選省級德育工作典型案例。2021年,該市中職學生文化普測成績平均分居全省第三。
突出自身優勢,聚焦產業設專業。一是對接產業設專業。積極引導各職業院校緊密對接全市生物醫藥、電子信息、先進裝備制造、農產品精深加工、輕紡箱包制鞋、新材料等六大制造產業集群,開設相應特色專業,把專業建在產業鏈上,把課堂放在生產線上。比如,永州職院充分利用原零陵農校涉農專業、衛校醫護專業等傳統資源優勢,對接生物醫藥、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設置醫學技術、健康服務和現代農業技術等3個骨干專業,與永州市中心醫院、大北農集團等多家名優醫院和企業開展了“訂單培養”,市場需求火爆。又比如,江華縣職中緊密對接當地瑤族特色文化產業,設置服裝設計專業。該專業設計的《瑤族禮服》作品獲全國職業學校創新創業大賽二等獎。二是校企合作設專業。完善校企合作機制,促進校企共設專業、共建基地,把企業搬進學校、把教室搬進車間,形成校企互惠互利的專業共建模式。該市已有298家企業參與校企合作,共建專業37個,共建實訓基地430個。比如,祁陽市職中投資7000萬建設13000平方米的產教融合大樓,吸引湖南穩羿科技公司等駐校企業4家,投入6000萬元與學校共設數控加工、電子商務等專業4個,在校內設置生產線40余條,共建“廠中校”實訓基地72個。三是動態調整設專業。2021年,該市初中畢業生約9萬人,中職學校招生規模達3.3萬人,職業院校在校生(含高職)突破10萬人。該市充分發揮充足的生源優勢,堅持全市統籌設置專業,引導職業院校錯位發展,優化專業布局。比如,職業院校根據需求動態調整專業結構,及時縮減會計、農村經濟管理等社會需求少的專業計劃,同時增設電子商務、工業機器人等市場需求旺盛的專業,專業設置在動態管理中日趨合理,避免資源浪費。
突出人才培養,聚焦專業促產業。一是服務就業創業。堅持職業教育辦學以就業創業為導向,以高質量辦學實現高質量就業創業,不斷提升學生和家長的教育獲得感。據調查統計,全市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率始終穩定在97%以上,第一年薪資待遇平均每月4000元以上。特別是護理、畜牧、種植、學前教育、機械加工等品牌專業畢業生供不應求。二是服務產業發展。出臺本地就業獎補措施,完善工業園區就業配套設施,拓寬人才成長通道,鼓勵本地就業,服務地方產業發展。全市職業院校每年為本地企業輸送技能人才4000余人,本地就業率達33%,成為推動該市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力量。三是服務鄉村振興。把農民技能培訓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突破點,整合部門培訓項目,充分利用職業教育資源優勢,培養鄉村致富能手和帶頭人。比如,永州工貿學校的“黨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近年來舉辦培訓班101期,培訓學員4.1萬余名,帶動周邊群眾17萬余人脫貧致富,實現產業增收8億元以上,其做法得到中組部充分肯定,經驗在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峰會上推介。
來源:湖南省教育廳
責任編輯:Rex_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