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國家“雙減”政策實施以來,湖南在減輕校外培訓負擔方面高站位謀劃、高標準落實、高質量推進,在不折不扣落實中央規定動作之基礎上,結合本省實際,推出一系列管用好用的創新舉措,取得良好成效。
下好壓減機構“先手棋”。中央作出“雙減”決策部署后,省委省政府迅速召開會議進行全面部署,制定工作實施方案,建立省委副書記任組長、分管教育副省長任第一副組長、24個職能部門為成員的“雙減”工作協調小組,每月至少召開1次專題會議進行調度,省政府教育督導辦每半月向市州黨委政府通報“雙減”工作排名,省教育廳將“雙減”工作定為地方政府“真抓實干督查激勵”項目“一票否決”指標,高位強力推動“雙減”政策落地見效。在中央規定的“三個不再新審批”(不再審批新的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面向學齡前兒童的校外培訓機構和面向普通高中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基礎上,全省統一停止新審批非學科類培訓機構,確保校外培訓機構總量“只減不增”。堅持把注銷作為壓減工作的首選之策,組織全省對義務教育學科類培訓機構逐個摸排、逐個與舉辦者對接溝通,大力引導其主動退出校外培訓行業。同時,全省定期公布已注銷培訓機構名稱及辦學許可證號,強化良性退出的輿論導向。對于符合辦學條件且繼續正常辦學的培訓機構,引導和支持其轉型為非學科類或非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培訓機構,明確繼續由教育部門換發短期(一年以內)辦學許可證,確保非學科類培訓機構管理前后銜接平穩過渡。截至12月1日,全省義務教育線上學科類培訓機構壓減率達100%(1家注銷、1家轉型);線下學科類培訓機構壓減率達到66.1%,其中注銷1193家,轉型2546家。
開辟營改非“快車道”。省政府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推進“營改非”工作,省教育廳、民政廳、市場監管局聯合印發工作方案,在法治框架下簡化辦理流程、壓減辦理時限、提高服務質量。全省規定11月16日作為義務教育學科類培訓機構申請非營利性機構登記的截止時間,逾期未申請則予以注銷。對于申請非營利性機構登記的,教育部門在收到名稱預審通知書后3個工作日內換發辦學許可證,民政部門、市場監管部門為其同步辦理非營利性機構登記和營業執照注銷手續;民政部門在收齊登記申請材料之后,在7個工作日內辦完審批登記;市場監管和稅務部門對未發生債權債務或已將債權債務清償完結的培訓機構按規定適用簡易注銷程序,注銷登記公示時間不超過20天。通過部門之間通力合作,全省“營改非”工作進展順利。據摸底,全省共有1922家義務教育學科類培訓機構申請非營利性機構登記,目前已有1277家培訓機構完成登記手續,完成率達到66.4%。
打好風險防控“組合拳”。健全工作機制,建立“雙減”工作協調小組統籌領導下的風險聯防聯控機制,教育、政法、網信、公安、信訪等五部門組建工作專班,定期聯合研判形勢,通過省消費者保護委員會及時發布校外培訓風險提示。完善應急預案,制定校外培訓風險清單、防范化解校外培訓機構治理中勞動用工風險工作方案和校外培訓機構非正常關閉處置工作流程,提高應對能力。加強排查處置,探索建立校外培訓機構三級風險評估管控臺賬(面臨關停重大風險的,列為一級;師資不穩定、退費投訴較多的,列為二級;其他列為三級),發現培訓機構出現非正常停業等苗頭性傾向,立即介入核查;發現“爆雷”“冒煙”的培訓機構,教育、政法、網信、公安、人社、市場監管等部門聯合組建工作小組迅速進行處置,妥善處置了思齊培訓學校非正常停業事件,向1543名學生家長分期退費1147萬元,目前全省未出現涉及校外培訓機構的群體性勞動關系事件。加強源頭防范,全省各縣市區均已建成校外培訓收費監管平臺,已有8950家培訓機構(含學科類和非學科類)納入資金監管,占正在營業的培訓機構總數的92.11%。通過切實管住錢,有效降低了培訓機構“爆雷”“冒煙”的風險系數。
織密校外培訓“監管網”。構建常態化治理格局,將整治校外違規培訓納入平安建設考評指標體系,壓實地方黨委政府責任,依托鄉鎮、街道和社區網格化管理,形成橫向倒邊、縱向到底的校外培訓治理體系。暢通投訴舉報渠道,省市縣三級教育、市場監管部門均公布投訴電話,并安排專人接聽,省教育廳委托第三方在節假日開展巡查暗訪,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打響治理校外培訓阻擊戰。加大執法查處力度,全省在9月10日至10月15日開展集中整治,共關停取締違規培訓機構300多家,清理拆除校外培訓廣告679塊(條),立案查處虛假廣告42起,罰款38.52萬元。目前已在制定方案,準備從明年元旦起至寒假期間,部署開展全省整治校外違規培訓攻堅行動。
來源:湖南省教育廳
責任編輯:Rex_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