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學習回歸了校園,在家寫作業時間短了,課后生活更豐富了……自“雙減”政策落地以來,一系列變化讓群眾有了更多獲得感、滿足感。針對各地各校實踐探索中的難點、痛點,雙流區教育局打出“組合拳”,回應社會關切,推動解決家校社的“急難愁盼”,進一步為“雙減”賦能。
作業減少,學生成績會不會下降?作業少了,考試少了,怎樣“診脈”學生的學習?
處方:做好4個“優化”,賦能高效進步
雙流區教育局通過一系列措施完善過程性評價,進一步細化“可感知”的評價指標,讓“雙減”不是簡單的“減”,而是高質量的“增”。
優化作業效能監測。健全作業公示制度、教研制度、監測制度和教師先做等制度,定期開展校內作業情況調研,并將調研結果反饋到學科教師和家委會。建立區域作業效能監測中心,制定作業監測指標,定期開展作業管理綜合監測,形成學生作業負擔“體檢表”。同時,逐漸建構每個學科、每個年級的校級、區級作業資源庫。
優化學習效果反饋。課堂作業可探索互評互改,指導學生及時修正作業,注重作業批改的有效性,做到講必練、練必閱、閱必評、錯必糾。同時,把開展課業答疑、輔導作為課后服務的重點做實做細。綜合學生需求,設立答疑教室,明確答疑科目、時間、地點,供學生自愿選擇。
優化學情考情分析。做好作業統計與分析,主要統計分析學生典型回答,做好質性記錄。統計作業目標達成度,為后續教學、作業改進或講評提供數據支持。建立課堂評價、作業評價、考試評價等有機結合的序列化診斷模式。組織學校及教師開展考試數據分析、評估和反饋。
優化監測評價質量。規范考試內容,建立考試管理和試題質量監測評估制度,組建學科考試命題專家委員會、學科命題中心組;規范考試評價,樹立全面發展的質量觀和科學的教育評價觀,綜合考慮學生學科考試成績與其他表現,科學全面評價學生。
“學校帶娃”如何滿足各方新期待?課后成長如何“看得見,摸得著”?
處方:做好5套“加法”,賦能多元成長
如今課后服務課程種類繁多,一些家長不免擔心,“蜻蜓點水式”校內拓展課程難以學精學好。為此,雙流區教育局從增強課程有效性、改善評價方式等方面入手,加強對課后服務的管理。
構建“校內+校外”教育資源。區內學校要結合辦學特色,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根據學生學習和成長需求整體規劃、系統設計課后服務內容,切實增強課后服務的吸引力和有效性。用好區財政課后服務專項經費,引入符合條件的校外優質教育資源、激勵課后服務質量突出的學校。
建立“行業+社會”監督體系。區教育局成立課后服務工作指導小組,采用“四不兩直”的方式到校指導督查課后服務開展情況。將各學校課后服務質量納入該校目標考核。利用線上線下等綜合方式開展社會滿意度調查,暢通社會監督渠道,通過12345熱線、官方網站等多種渠道發現問題線索。
完善“共性+個性”素質評價。雙流區正逐步健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完善中學生綜合素質寫實記錄管理,通過大數據生成學生整體發展的“畫像”,構建促進學生發展評價機制。圍繞“思想品德、學業成就、身心健康、藝術修養、 社會實踐” 5個方面,建立以綜合素質校本化評價方式。
實行“自愿+普惠”收費方式。各校課后服務和假期托管要遵循“家長自愿、成本補償、非營利性”原則,按照雙流區義務教育課后服務相關收費標準執行。加強對中小學課后服務性收費的管理和監督檢查,督促建立健全收費管理制度,做好收費項目和收費標準公示。嚴禁以課后服務名義亂收費。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減免課后服務費用。
滿足“差異+彈性”服務需求。區教育局提出彈性離校制度,學校可結合實際,安排不同年級學生分批結束課后服務,錯峰離校。同時,支持鼓勵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在“5+2”基礎上,向周末和寒暑假延伸。
老師心里沒底怎么辦?生活工作如何平衡?負擔太重怎么辦?
處方:圍繞4個“核心”,賦能教師發展
“雙減”政策后,一些教師處于焦慮和迷茫的狀態,一些教師感覺壓力增加了。為此,雙流區教育局緊抓教育教學這一主線,圍繞打造高質量教師隊伍,堅定走好教師專業培養道路。
以回歸主責主業為核心。以國家級信息化教學實驗區、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國家級示范區建設為契機,研制新時代雙流區中小學高質量課堂教學指導意見,構建高質量課堂。深入推進“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評一致性”實踐研究,提高教師國家課程校本化、班本化實施能力,確保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下一步,雙流區將研制學科“高質量課堂”評價標準,建設“高質量課堂”優質資源庫,為全區中小學教師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借鑒資源。
以助推專業發展為核心。以賽促培、以賽促教。完善校級賽課打底子、“教壇新秀”選苗子、“明日之星”引路子、“挑戰名師”搭臺子、“學科比武”給位子的教師專業發展模式,通過“高質量課堂”教學比武為教師專業成長搭建良好的平臺。
以減輕教師負擔為核心。優化教育教學管理制度,充分考慮教師工作和生活平衡,探索實行“彈性上下班制”。學校修訂教育教學管理制度,統籌安排教師實行“彈性上下班制”,保障教師學習、備課時間及休息權利。
以保障教師權益為核心。優化教師工資結構,課后服務經費主要用于參與課后服務教師和相關人員的補助。優化教師考核機制,將教師落實“雙減”和參與課后服務情況,作為職稱評聘、評優評先和績效工資分配的重要參考。對積極參與課后服務及課后服務質量高、評價好的教師同等條件下予以優先考慮。
如何有效治理校外培訓機構亂象?如何優化教育生態,還孩子一個快樂童年?
處方:深化5個“途徑”,賦能教育質量提升
在治理校外培訓機構問題上,通過疏堵結合,標本兼治,大力加強對校外培訓機構的管理,同時,下大力氣做強做優校內教育,不斷優化教育生態。
做實審核把關。落實成都市在校外培訓治理方面,制定的三張清單,把好三個關口:校外培訓準入清單,把好校外培訓的準入關;校外培訓實施清單,把好校外培訓的過程關;督導清單,把好日常的監督關。
做嚴日常監管。雙流區整合多部門力量專門強化校外培訓機構監管。同時,統籌運用各種方式方法,通過將校外培訓機構監管納入綜合執法管理、社會公布舉報電話等方式,嚴肅查處各種違規和變相違規培訓行為。
做優校內教育。區內各校進一步提升課后服務質量,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補習輔導與答疑,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拓展學習空間,在校內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要積極開發豐富優質的線上教育教學資源,免費向學生提供高質量學習資源。
做精區域提升。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是解決校外培訓亂象的治本之策。雙流區積極開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創建工作,促進新優質學校成長,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充分激發區內各校的辦學活力,整體提升學校辦學水平。
做好家長減負。通過組織家長會等形式,向家長宣傳“雙減”政策,幫助家長減輕教育焦慮、經濟負擔。引導家長系統地掌握科學育兒理念和方法,理性確定孩子成長預期,努力形成減負共識。
“接下來,雙流區教育局將持續深化改革,做深減負提質,通過落實‘一十百千萬’工程,進一步深化‘雙減’工作落地見效。”雙流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一’是指引進1個高端專家指導團隊;‘十’是指創建10所“雙減”典范學校;‘百’是指培育100名領航教師;‘千’是指評選1000節精品課;‘萬’是指推出10000課時以上高質量作業設計。全面提升每一節課的質量,確保學生在校內學好,真正使‘雙減’為老師、學生、課堂賦能。”
來源:雙流區教育局
責任編輯:Rex_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