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成功創建為全國首批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以來,海鹽縣又著力打造一支高素質專業型教師隊伍,通過擴大隊伍“中堅力量”,縮小城鄉“師資差距”、深化“績效分配”改革等舉措,構建“橄欖型”師資建設模型不斷推進城鄉教師優質均衡發展,以師資“共富”推動教育“共富”。
2021年該縣義務教育段城鄉生師比分別是16.5和13.9,一級教師以上占比分別是75.7%和78.9%,骨干教師占比分別是24.6%和25.9%,本科以上學歷分別是93.6%和91.1%,平均年齡分別是40.4歲和39.9歲,義務段農村學校師資水平與城鎮學校持平,生師比、一級教師以上比例、骨干教師占比等指標已優于城鎮學校。
做強做優“三支隊伍”,致力做大“師資蛋糕”
一是“三破三立”壯大學前教育“編內教師”隊伍。對學前教育勞動合同制教職工管理實施改革擴大學前教育“編內教師”隊伍,出臺《海鹽縣公辦幼兒園勞動合同制教職工管理辦法》,將學前教育“非編教師”確立為與事業編教師并存的共享財政保障的“勞動合同制”教師,提升勞動合同制教師職業歸屬感。同時通過為勞動合同制教師提供與編內教師同等的職務晉升、專業發展、業務提升三個通道,每學期安排6次活動,18節公開課,6個主題教研,6個專題講座,學前教育隊伍建設實現從“著力留人”到“助力成長”,有效推動學前教師隊伍管理“一體化”進程。2021年,該縣新招聘勞動合同制教師大專以上學歷100%,其中本科學歷31.4%,勞動合同制教師中一級教師以上職稱66人,占21.6%,保育員中級工以上93人,占60%。
二是“擴面提質”做大“名優教師”隊伍。以人才培育和質量提升為目標,啟動縣域一流學科團隊創建行動,形成一批理論素養好、教學質量高、教育研究強的學科教學核心力量。并通過“學校發展共同體”和“互聯網智慧學習空間”發揮其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制定“名師孵化機制”,建立“名師種子庫”,實施“名優教師”擴面提質工程,制定后備名師專項培養計劃,不斷擴展農村學校各級各類名師、學科帶頭人的團隊規模。建立教育名家培養機制,實施“卓越師資培育計劃”,開展普高“領軍教師和創新人才培育”及中小學幼兒園“卓越師資培養”行動,設置多維度的培訓課程體系,打造領軍型專家型教師。2021年,該縣共評選出首批18個縣級“一流學科團隊”,現有各級各類骨干教師979人,占專任教師比22%,210名教師入選中小學幼兒園卓越師資培養計劃。
三是“引育并舉”做大“高學歷教師”隊伍。完善新教師的招錄辦法。提高新教師的入職標準,幼兒園教師學歷提升至專科,小學和初中教師學歷提升至本科。2021年共招聘新教師78人,其中研究生24人,占30.8%,本科及以上74人,占94.9%。擴大教育高層次人才的招引力度。2010年至2019年三次修訂高層次人才獎補方案,逐步提高獎補標準,出臺《關于招引教育高層次及緊缺人才的實施意見》,實施安居補助、人才子女入學等人才優待政策。組建研究生學歷海鹽班。探索與高校的在職教師研究生培養的合作模式,推動教師“抱團式”提升學歷水平,以學歷提升為載體,鼓勵引導教師學習深造,不斷豐厚學科素養,提升專業水平。
平衡城鄉“師資力量”,著力分好“名師蛋糕”
一是基于標準的“平衡式”流動。通過創新編制動態管理機制,制定義務教育班師比標準,著力破解由城鎮化進程加快后農村學齡人口的減少而導致的部分農村學校師生比失調的困境。自2019年起,該縣實施教師“結構性動態調整”機制,將小學1:2.2、初中1:3.5的班師比作為可流入教師的上限,即低于該班師比的方可申請流入教師,并設小學1:2.5、初中1:3.7的班師比作為流出教師的下限,即高于該班師比的必須流出教師。緩解了總編控制下校際師資不均衡及結構性缺編問題,實現學科崗位的專業平衡。2021年,該縣共有36所學校218名教師參與結構性動態調整。
二是效益導向的“組團式”支教。建立中小學校長、教師定期輪崗交流制度,實現教師資源“全域流轉”。按照在一所學校連續任教滿12年教師總數的10%的比例組織中小學教師開展輪崗交流,積極倡導名優校長、教師到農村薄弱學校任教,同時通過“定量分配”組織一批農村學校教師到城鎮學校交流學習。以教師發展效益為導向,積極鼓勵城鎮教師到農村中小學輪崗交流,如在職稱評定上要求必須有1年以上農村支教經歷的教師晉升職稱,在待遇保障上嚴格落實農村教師任教津貼和農村特崗津貼,城鎮教師在農村學校交流期間,享受各項農村教師津貼。近五年來,全縣共有226名教師、校長從城鎮學校輪崗交流或組織調動至農村學校,占流動人數的24.5%,有效打通了校際“師資壁壘”。
三是資源優化的“客座式”共享。構建“學校發展共同體”,成立13個“1+X”學校發展共同體建設,通過“以城帶鄉”“以強帶弱”等“合作共建”模式發揮共同體內教師專業所長,以“客座教師”的身份共享名優教師資源。發揮“客座教師”最大影響力,充分挖掘“1+X”新型智慧學習空間實時互動性的優勢,強化線上研訓,補短薄弱學科。通過普適性教師群體培訓和特定教師群體培訓相結合,讓教師在同步研修中不斷創新理念,內化學習認知,提升業務水平,實現了空間內城鄉教師共磨一堂課,共商一件事,為農村教師成長注入“加速度”。2019年以來,該縣共有124位“客座教師”參加浙江省網絡同步課程建設,通過線上授課和教研,與共同體學校教師共享優質資源。
深化“績效分配”改革,聚力切好“薪酬蛋糕”
一是不斷完善績效工資制度,城鄉教師待遇同步增長。落實并完善中小學實行崗位績效工資制度,制定中小學教師工資與本地公務員工資長效聯動機制,實現中小學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和獲得感不斷攀升。按標準全面落實農村教師任教津貼和特崗教師津貼,教師待遇逐年穩中有增,逐步實現了城鄉教師待遇同步增長。
二是率先建立農村教師津貼制度,農村學校吸引力持續增長。該縣自2008年1月起實行農村教師任教津貼制度,鄉鎮小學、初中和成校的在職在編教師可根據其所聘的崗位和工作年限享受90-400元/月不等的津貼標準。2020年,該縣35所農村學校1736名農村教師享受農村教師任教津貼。實施農村教師特崗津貼制度。根據鎮、村學校所處地理位置和條件艱苦程度,分三類標準確定農村教師特崗津貼,列入教師工資每月發放且不納入已核定的績效工資總量。2020年,該縣42所農村學校(含幼兒園)共1577名農村教師享受農村教師特崗津貼。建立農村名師名校長津貼上浮制度,實行在農村任教的各級各類名校長比城鎮同類名師科研津貼上浮25%,提高名師名校長赴農村任職任教的積極性。2021年,該縣農村各級各類名師名校長共計275人次,并發放科研津貼。
三是構建勞動合同制教職工薪酬體系,提高勞動合同制教師待遇。出臺《海鹽縣勞動合同制教職工薪酬管理辦法(試行)》,建立勞動合同制教職工全縣統一的薪酬體系,根據事業編教師的工資結構和標準,建立勞動合同制教師的工資結構,將崗位等級、學歷、工作業績納入工資項目,并與事業編教師同等享受班主任津貼、農村特崗津貼、年度績效獎勵,“結構化”的薪酬體系實現了勞動合同制教職工與事業編教職工“同工同籌”的工資模式,大力推動了學前教師隊伍管理“一體化”進程。
來源:浙江省教育廳
責任編輯:Rex_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