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原創 >

推行林長制廣州在路上 構建林業資源保護發展長效機制

林長制是指按照“分級負責”原則,由各級地方黨委和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擔任林長,其他負責同志擔任副林長,構建省市縣鄉村等各級林長體系,實行分區(片)負責,落實保護發展林草資源屬地責任的制度。

廣州市現有林地面積428萬畝,森林覆蓋率41.6%,森林蓄積量1955萬立方米;建成區綠地率40%,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5.52%,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7.33平方米,綜合公園38個、專類公園47個、社區公園112個、游園(口袋公園)888個;自然保護地面積115萬畝,森林公園92個,濕地公園25個。

為全面提升森林、濕地、公園、綠地等生態系統功能,進一步壓實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保護發展林業園林資源的主體責任,2021年8月27日,廣州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印發《廣州市全面推行林長制實施方案》,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廣東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積極組織開展全面推行林長制工作。廣州市第十二次黨代會指出,各區、各部門要強化頂層設計,推進統籌治理,落實惠民舉措,將林長制打造為提升人民幸福感和獲得感的助推器,推進生態惠民取得實效。

強化頂層設計

推行林長制廣州在路上

廣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林長制工作,成立由市委書記任組長、市長任常務副組長、市委副書記和分管林業園林工作的副市長任副組長;由19個市直部門和單位組成的廣州市全面推行林長制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市領導小組工作規則和林長會議、巡查、信息管理、督查、部門協作、考核等六項配套制度。按照黨政同責、屬地管理、全域覆蓋的原則,全市11個區,均成立了區全面推行林長制工作領導小組。目前,全市已落實各級林長名單,設立四級林長9411名,其中市級林長15名,區級林長164名,鎮(街)級林長1481名,村(社區)級林長7751名,基本構建起市、區、鎮(街)、村(社區)四級林長體系。

靶向發力,明確各級林長責任區域。全市按照行政區劃和林業園林資源等特點,確定各級林長責任區域,已設立責任區域3992塊,其中市級林長責任區域11塊,區級林長責任區域 179塊,鎮(街)級林長責任區域1123塊,村(社區)級林長責任區域2679塊。同時,構建以村級林長、基層監管員、護林護綠員為主體的基層“一長兩員”資源源頭網絡化管理機制,共設置基層“一長兩員”13726名,將巡山護綠責任落實到山頭地塊。

探索“兩山”轉換路徑,大力發展綠色富農產業。2020年,廣州市增城區作為全省林長制的試點區縣,大膽創新,積極探索“產業林長”新機制,選取森林資源的北部代表派潭鎮進行首個“產業林長”試點,號召經營林地面積超過500畝的承包戶擔任“產業林長”并簽訂承諾書。在堅守生態紅線的同時,大力挖掘森林資源的經濟效益,取得森林資源保護管理強化、綠色富民產業興旺、民生福祉不斷增進的成效,為增城區率先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提供有效路徑。林長制實施一年多來,增城區派潭鎮森林資源的生態、經濟、社會功能進一步強化,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優良生態產品、優質生態服務的需求不斷得到滿足,初步實現了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林業惠民三位一體良性循環。截至目前,派潭鎮已確立產業林長20名,涉及林地總面積約7.1萬畝,涉及產值約2.5億元。

八大任務

構建林業資源保護發展長效機制

保護森林資源。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禁止毀林開墾,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保護濕地、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

科學開展國土綠化和生態修復。實施水源林、低效林改造、碳匯林等重點林業生態建設工程,提升森林質量;推進生態環境脆弱區域、濕地、紅樹林保護修復和水鳥生態廊道建設。

加強森林資源監測監管和有害生物防控。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完善森林資源動態監測體系;建立健全聯防聯控機制,提升生物災害防控能力。

提升依法治林護綠水平。規范林業園林行政管理行為,加強執法隊伍建設,開展法治宣傳和法制教育。

加強森林防滅火工作。堅持森林防滅火一體化,壓實森林防滅火責任;開展森林防火日常巡護、火源管理、風險隱患排查整治,落實風險隱患排查整治;加強森林防滅火隊伍建設和宣傳教育。

深化森林資源領域改革。鞏固深化國有林場改革成果,探索創新森林經營體制機制,積極培育新型林業經營主體,加快林業新業態發展,打造富于特色的生態品牌。

推進城鄉園林綠化建設管理。提升城市綠化生態功能、綠地和公園景觀品質,打造花城品牌,開展鄉村綠化美化;加強城鄉公共綠化日常巡查,開展古樹名木管護和搶救復壯。

加強基層基礎建設。構建以村級林長、基層監管員、護林員為主體的“一長兩員”源頭網格化管護架構,完善護林員制度,建立上下聯通的智慧林長綜合管理平臺。

三大亮點

建立具有“廣州特色”的林長制制度體系

系統治理,全域覆蓋。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將全市森林、自然保護地、濕地、公園、城鄉綠化等所有林業和園林資源,按屬地管理原則全部納入林長制體系,形成城鄉一體、全域覆蓋、系統治理、協調發展的大綠化格局。

因地制宜、一區一策。各區根據自身林業、園林綠化資源特色和生態保護定位,制定符合本區域的工作目標、重點任務和落實措施。從化區依托森林資源稟賦優勢,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綠谷”,大力發展森林生態產業;海珠區以海珠濕地為核心,以完善“江、涌、湖、林、園”生態網絡體系為目標,著力提升生態水平;花都區積極解決護林隊伍“短板”,專職護林員從130人增加到179人,護林員統籌配備到各鎮(街)。

積極探索,創新模式。各區大膽創新,積極探索“林長+”模式。從化區突出自然保護地管理和森林資源保護監督,探索設立“保護地林長”“檢察林長”;番禺區根據院校多、校園綠化面積大的特點,專門設置“高校林長”;海珠區首創以村(社區)級林長、村掛職(駐社區)民警、綠管員、護綠員組成的“一長一警兩員”末端管護機制;黃埔區將古樹名木養護工作納入林長制;南沙區落實森林樹木、古樹名木保護責任制,每月定期安排巡查記錄森林樹木、古樹名木的生長、病蟲害情況;越秀區將綠化巡查保護納入區綜合網格體系,實施網格化管理。(陳日強)

來源:?廣東省林業局

關鍵詞: 林長制 廣州 資源 保護

責任編輯:Rex_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