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飛播造林已經走過65載。65年的艱辛探索,65年的接續拼搏,一棵棵幼苗已成參天大樹,一片片播區已成茂密森林。三秦大地處處蔭綠,構建起林立叢生的陜西生態空間。 作為全國開展飛播造林最早的省份之一,陜西是全國飛播造林沒有間斷的唯一省份,也是全國持續時間最長、飛播造林規模最大、飛播涉及地貌類型最多、北方省(區)成效最好的省份。
如今,四千多萬畝的飛播林區,不僅阻了風沙,美了三秦,更為林區群眾帶來了巨大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陜西的飛播造林經驗也走到了寧夏、青海、內蒙古,走上了青藏高原。
“從無到有 從小到大”的艱難歷程
陜西飛播造林開始于1958年,經歷了初步試驗、擴大試驗、大面積推廣和工程建設四個階段,實現了從無到有,由小到大。
第一階段為1958年到1968年的這10年間,這一階段作為陜西飛播造林的作初試階段,先后在榆林縣(今榆陽區)西沙和東沙進行了沙蒿、檸條、草木犀飛播的首次試驗,面積31.96萬畝;之后又在延長、子長等縣飛播77.94萬畝,累計試驗面積110萬畝。由于缺乏技術和經驗,這一階段的試驗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但對飛播的一些技術問題進行了探索,對播區選擇、樹種選擇、季節選擇等有了一定的掌握,對后續飛播奠定了基礎。
第二階段為1969年到1979年的這10年間,這一階段為擴大試驗階段。在陜南片區(秦巴山區)、榆林沙區、延安黃土丘陵區“三大片區”進行了飛播。
第一大片區是陜南片區(秦巴山區)。1969年開始,先行在安康縣(今漢濱區)、漢陰縣開展飛播造林試驗,設計樹種為油松純播。累計在漢陰縣鳳凰山飛播7.3萬畝,在安康縣文武山播區飛播近萬畝,出苗率達30%以上。又在寧強縣紅石梁、漢王山開展飛播試驗2.1萬畝,出苗率也接近30%,之后擴大飛播試驗7萬畝,達9個播區,有5個播區取得了好的效果。如今,這些播區林木茂盛,漢陰鳳凰山從山梁到下邊坡邊,多年飛播連片成林十萬多畝,巍巍壯觀。
商洛地區的飛播從1974年開始,在洛南縣、丹鳳縣共飛播4.5萬畝,丹鳳縣寺坪播區油松成苗率62.5%,五華山播區油松成苗率79.9%。商洛飛播造林第一年就取得了成功,后逐年擴大范圍至七個縣區,連續飛播至今。
第二片區是榆林沙區。從1974年起,在榆林片區開始了第二次飛播治沙試驗,到1981年連續堅持了8年,共開展了12個專題研究,解決了植物種選擇、播種期選擇、種子大粒化處理等問題,飛播有苗保存率單播為24.4%、混播為54.5%,飛播治沙取得了成功。1983年到1986年又進行了4年的擴大試驗,主要解決植物種配置、花棒大粒化工藝和降低播量等問題。這一時期播后保存率達54%至83%,并將榆林飛播治沙技術成果先后推廣到內蒙古、寧夏等地。
從1987年開始,榆林飛播治沙綜合技術正式用于大面積生產,使75.2%的流動沙地變成固定沙地,24.8%的流動沙地變成半固定沙地,有效阻止了流沙南移。如今,陜西綠色版圖向北推進400多公里,這其中飛播造林作出了不可或缺的重大貢獻。
第三片區是延安黃土丘陵區。1975年在吳旗縣(今吳起縣)和宜川縣設立了兩個試驗點,進行了人工地面撒播試驗。1976年在總結地面撒播經驗的基礎上,開始飛機播種,當年沙打旺出苗率達70%、檸條50%、油松、側柏混播達49%。由此拉開了延安生態治理的先河。
經過10年的努力,陜西在秦巴山區、黃土高原丘陵區和毛烏素沙地分別獲得了飛播成功,也標志著在陜西飛播造林獲得了全面成功,為大面積開展飛播造林生產奠定了堅實基礎。因此,1980年,陜西飛播造林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第三階段為1980年1999年的這20年,這一階段是大面積推廣階段。除榆林、延安、漢中、安康、商洛繼續擴大飛播面積外,其它市縣也相繼開始了飛播造林。這一階段10個地市飛播造林面積2381萬畝,每年平均飛播造林119萬畝,并建成了許多集中連片的飛播林基地。如商洛市流嶺山系百萬畝飛播林基地,嘉陵江源頭鳳縣平木10萬畝、柞水縣鳳鎮10萬畝、漢陰縣鳳凰山10萬畝等飛播林地。
第四階段為2000年至今的20多年,這一階段是工程建設階段。從2000年起,天然林保護工程啟動,飛播資金全部由國家安排,陜西飛播造林項目列入重點生態建設工程。這20年多來,陜西飛播造林面積2129萬畝,宜播面積1846萬畝。在這一階段,陜西先后制定和修訂了一系列飛播造林管理辦法,完善了飛播造林標準體系,全面推廣了飛播造林實用技術,使全省飛播造林管理工作實現了規范化、科學化和系統化。
荒山換“綠裝”的華麗轉變
65年的大面積飛播造林,在陜西取得了很大成就,三秦大地處處換了綠裝。截至2021年,全省已在10市83個縣(區)完成飛播造林作業面積4493萬畝,有效面積3934萬畝,成苗、成林1700多萬畝,成效面積率達40%以上。其中連片成林萬畝以上的210多片,10萬畝以上15片,商洛市流嶺山系成林達110萬畝,是我國北方集中連片成林面積最大的飛播林區。
據陜西省林業局飛播造林相關負責人介紹,從陜西飛播造林的經驗來看,具有以下特點和成就:
——飛播造林加快了荒山(沙)綠化步伐。飛播造林不受地形限制,能夠深入交通不便的偏遠山區、沙區或人力難及的地方進行播種造林,突破了人工造林禁區,為加速荒山荒地綠化開辟了新途徑,不少無法通過人工植苗造林進行綠化的地方,通過飛播造林,在很短時間內披上了綠裝。僅飛播成林的1000萬畝(喬木)可使全省森林覆蓋率提高3%;商洛、安康、漢中飛播造林保存面積可分別提高當地森林覆蓋率9%。
——改善了生態環境,增加了綠色防護效能。大面積的飛播林為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改良土壤等方面發揮了顯著的生態效益。陜西在漢江、嘉陵江和丹江源頭地區建成的大面積飛播林基地對三江源頭生態建設發揮了巨大作用。如在商洛市流嶺山系百萬畝飛播林基地內,原九條季節性小河正逐步變成四季小溪;丹鳳縣毛里崗、花園、寺坪三鄉過去有一條冰雹帶,夏季經常發生,危害嚴重,如今這條冰雹帶基本消失。在榆林沙區,飛播治沙保存的400萬畝防風固沙林地,有效地控制了流沙南移,成為農田的堅實屏障,為榆林市進一步栽植樟子松、長柄扁桃等奠定了基礎,改善了這里的生態環境。
——促進群眾致富,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大面積集中連片的飛播林基地,不僅增加了陜西后備森林資源,改善了生態環境,而且這些飛播林基地也正逐漸成為森林觀光旅游、林產品加工、林下養殖的重要基地。如寧強縣紅石梁飛播區建立了森林公園,開展森林生態旅游;黃龍縣介頭廟播區與風力發電機組配合建成休閑景觀區;商洛丹鳳寺坪正在開展基礎設施建設,為森林觀光旅游作準備……飛播林通過撫育,還為當地林農提供了數百萬立方米椽材、食用菌用材和薪材,大面積飛播林區的林下養殖和林下種植發展了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群眾脫貧致富。
——通過多年的科研與實踐結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飛播規劃設計體系。目前,全省有省級、市級和縣級飛播站18個,12座飛播機場。累計取得科研成果20多項,其中國家級2項,省部級8項,地市級10多項。這些科研成果含蓋了飛播造林設計、種子處理、多樹種混播、地面處理、飛行導航、播后經營管理、播期選擇和幼林撫育等眾多領域。
此外,飛播造林“一分造,九分管”。陜西飛播造林已經形成了集“造、封、管、補(造,即飛播造林,封:封山育林,管:管護,補:補償)”為一體的造林模式。
從今年6月份開始,陜西2022年飛播任務正式開始,共計飛播36.5萬畝,其中陜北地區退化生態系統修復與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區13.5萬畝,渭北固溝保塬治理區5.5萬畝,秦嶺中段(南麓)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恢復治理區17.5萬畝。對維護黃土高原生態屏障功能、改善渭北“旱腰帶”生態環境質量、提升秦嶺地區森林質量、保護秦嶺區域生物多樣性、推動國土科學綠化繼續發力,為陜西實現由淺綠到深綠的歷史性轉變增綠貢獻力量。
“陜西經驗”走上青藏高原
2020年6月,西藏自治區開展了首次直升機飛播造林(種草)試驗工作,完成飛播造林(種草)21.8萬畝,涉及拉薩市、山南市等2市5個縣區,設計9個播區,經過監測,飛播造林(種草)試驗基本達到了預期效果。而陜西作為援藏省份,陜西省林業調查規劃院對藏區飛播造林的調研設計及施工全程技術指導。
陜西省林業調查規劃院正高級工程師魏如凱介紹,“由于西藏地廣人稀,傳統人工植樹造林效率較低,采用飛播造林將大大加快西藏自治區國土綠化步伐,進一步形成復合型生態系統。我們針對西藏的自然立地條件,進行了可行性分析,發現西藏的生態環境有了進一步改善,具備飛播造林(種草)的基本條件。”他說,按照飛播區域的自然立地條件,我們將飛播造林(種草)播區劃分為土石山地陽坡立地、土石山地陰坡立地、河灘流動沙地立地和山坡流動沙地立地4個類型,并模擬天然下種更新的一種造林方法,進行飛播試驗。
2021年,西藏自治區飛播造林(種草)面積66.48萬畝,涉及拉薩、日喀則、山南、林芝4市9縣(區),設計25個播區;2022年,西藏飛播造林(種草)任務面積95萬畝,涉及拉薩、山南、日喀則三個市9個縣(區),共設計67個播區,播撒種子470余噸。
三年來,西藏自治區的飛播造林(種草)面積逐年擴大,“陜西經驗”綻放雪域高原,推動了西藏自治區林業工程造林向機械化、現代化邁進,填補了該區無飛播造林的歷史空白,為世界上最高海拔飛播造林積累了有效經驗,將有力提升雪域高原造林綠化能力
如今,在65年持續不斷的努力下,飛播造林讓陜西變綠了,變美了,生態環境變好了,陜西林業干部也將這項技術帶上了青藏高原,開展了三年的飛播試驗,幼苗在高原中成長,一片片森林已如在眼前。
來源:?陜西省林業局
關鍵詞: 陜西飛播造林 一棵幼苗已成參天大樹 從無到有 從小到大
責任編輯:Rex_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