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原創 >

山東蒙陰:“綠滿蒙陰”編織鄉村振興綠色屏障

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依托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的優勢,堅定生態立縣、生態富民、生態強縣“三步走”實踐路徑,探索實施了“綠滿蒙陰”創新舉措,加快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路徑,實現“綠水青山”顏值和“金山銀山”價值的有機統一,走出了一條具有山區縣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全縣林地面積已達15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62.2%,居臨沂市第一位、山東省第二位。林業的發展為全縣鄉村振興編織了綠色屏障,貢獻了林業智慧和力量。

一、堅持生態立縣,先行推進林長制改革試點,構建“綠滿蒙陰”組織保障體系。2019年,蒙陰縣在全省率先探索實行林長制改革,構建了省、市、縣、鄉、村五級林長制組織體系。目前,全縣設省級林長1名、市級林長2名、縣級林長34名、鄉鎮級林長176名、村級林長1113名;縣級林長制會議成員單位24個、責任單位90個;健全“一林一員”“一林一警”“一林一技”機制,配置護林員650名、警員39名、技術員25名;實施“民間林長”機制,全縣125名“民間林長”活躍在造林護林一線,形成了全員參與、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探索建立了“林長+檢察長”工作機制,加強行政執法與檢察監督銜接,一體推進刑事、行政和公益訴訟保護,真正讓“檢察藍”守護“生態綠”。印發了《蒙陰縣林長制改革工作方案》,確定了增綠、護綠、營綠“三綠”工作目標,真正實現了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樹有人護、責有人擔,林長制的全面落實為蒙陰縣鄉村綠化、保護、發展建立起全覆蓋、無縫隙的監管網絡和組織保障體系,對全縣生態改善和綠色發展的促進作用愈加明顯,成為助推全縣鄉村振興的新動力。

二、堅持生態富民,協同推進產業振興與生態振興,挖掘“綠滿蒙陰”經濟潛力。充分利用各級財政資金,積極引入社會資本,促進全縣綠化美化增量提質,每年縣財政拿出1000余萬元用于荒山綠化工程,將生態造林標準由600元/畝提高到1200元/畝,加大荒山綠化彩化樹種配置比例和退化公益林改造力度,通過扶持名優綠化苗木、提供綠化資金和技術支持等方式,積極助推全縣鄉村振興片區、田園綜合體、重點旅游景區綠化美化,大力提升全域旅游環境。立足林地資源優勢,找準生態與富民的結合點,本著宜林則林、宜果則果、宜養則養、宜游則游的原則,加快推進林業經濟發展,形成了山頂松柏戴帽、山間經濟林纏腰、山腳森林旅游產業環繞的立體生態格局,實現了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全縣蜜桃種植面積65萬畝,年產量25億斤,“蒙陰蜜桃”品牌價值達266億元,居全國桃品牌第一位,列入“中國農產品百強品牌”;積極探索建立“林禽、林蜂、林菌、林藥、林菜”等5種林下經濟模式,構建了“兔—沼—果”“果—菌—肥”“農—工—貿”循環產業鏈;突出森林生態休閑旅游,打造了櫻之崮、金水前城、麥飯石小鎮、椿樹溝、崮上草原、樹上村莊、金葵農業產業園區等幾十處森林生態旅游景點,充分彰顯了林業的生態優勢和產業優勢。近年來,蒙陰縣創建全國生態文化村1個、國家森林鄉村3個、省級森林鄉鎮2個、省級森林村居12個,全縣規模以上森林康養民宿達到28處,呈現出“春天滿山花、夏天滿山綠、秋天滿山果、四季有景觀”的大美生態格局。2021年,全縣實現林業產業總產值127.43億元。

三、堅持生態強縣,系統推進生態保護與修復,擦亮“綠滿蒙陰”生態底色。高質量推進沂蒙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完成審定投資額5.62億元,累計撥付中央資金1.45億元,全力保障退化公益林修復與森林質量提升、森林保育、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有害生物防治、小微濕地修復等林草濕地類4大項目順利實施。緊跟國家總體戰略,擦亮蒙陰生態底色,率先開展林業碳匯交易,著力打造“林長制+”特色品牌,在森林碳匯預期收益權質押貸款、GEP核算、“綠色銀行”建設、森林碳匯價值保險、國家森林城市創建等領域持續發力,不斷取得新突破,蹚出了一條條青山涵養綠水、綠水滋潤青山、生態富民強村的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新路子。《蒙陰縣推深做實林長制,多途徑探索“林長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作為2021年度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被山東省自然資源廳公布推廣,《蒙陰縣創新打造“林長制+”模式 助力鄉村振興》在山東政務信息發布推廣。

來源:?山東省自然資源廳(山東省林業局)

關鍵詞: 山東蒙陰 綠滿蒙陰 鄉村振興 綠色屏障

責任編輯:Rex_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