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科學技術的進步不斷推動著人類文明向前發展。在黨和人民的事業中,科技事業始終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發揮了十分重要的戰略作用。
30年前,作為我國科技領域具有基本法性質的法律,科學技術進步法于1993年頒布施行,并于2007年第一次修訂。2021年,該法又迎來重大修訂,新修訂的科學技術進步法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修訂后的法律規定,完善高效、協同、開放的國家創新體系(注: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在2007年修訂時就寫入了法律),加強科技創新治理,強化戰略科技力量,進一步健全科技創新保障措施,全面升級我國科技治理體系。
在科學技術進步法頒布30年之際,全國人大常委會啟動了對該法的執法檢查。7月3日至7日,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蔡達峰率隊的執法檢查組在安徽開展檢查。在皖期間,執法檢查組前往合肥、馬鞍山、蕪湖三地,采取實地檢查和隨機抽查相結合的方式,了解多家企業、科研機構、高校等創新主體貫徹落實科學技術進步法的情況。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從執法檢查情況看,安徽省對科技創新工作高度重視,高位推動,認真貫徹實施科學技術進步法,堅定下好創新“先手棋”,大力實施科技創新“栽樹工程”,依托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做大做強做活科技創新這篇大文章,實現了“科教大省”向“科技創新策源地”跨越發展。
聚焦科技創新 加強戰略前沿布局
新修訂的科學技術進步法規定,完善高效、協同、開放的國家創新體系,加強科技創新治理,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更加突出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有關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建設情況,包括科技領軍企業培育及創新帶動作用發揮情況,是此次執法檢查的重點。
7月4日,執法檢查組在安徽檢查的第一站,選擇了本源量子計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
“2010年前后,國際巨頭在量子計算機領域發展迅猛,而當時我國還沒有任何量子計算相關企業。我國的科學家意識到,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實驗室里無法造出真正的量子計算機。”該公司負責人說,正是在這一大背景下,2017年9月11日該公司成立。
從2020年一代機“悟源”面向全球開放服務,到2021年二代機“悟源”首次銷售給客戶使用,再到2022年三代機“悟源”獲得合肥創新產品認定,直至今年四代機“悟空”正在緊張聯調聯試,5年時間,該公司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成長為國內量子計算龍頭企業,也是國內首個量子計算獨角獸企業。
近年來,安徽省聚焦自立自強,加強戰略前沿布局,瞄準為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貢獻,發揮比較優勢,研究提出以打造量子信息、聚變能源、深空探測三大科創引領高地。以量子科創為例,由合肥國家實驗室牽頭起草國家量子科技發展規劃,體系化推進國家量子科技發展戰略布局,加速量子信息技術工程和產業協同發展,打造全球量子科技、產業發展“雙高地”,涌現“墨子號”“祖沖之二號”“九章三號”等重大原創成果,集聚量子信息產業鏈上下游企業60余家。
結合發展現狀,本源量子公司負責人向執法檢查組提出多個建議。“目前量子計算還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因此企業的風險投入還不夠。建議通過立法消除企業后顧之憂,推動量子計算產業發展。同時,建議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攻關關鍵核心技術。因為很多技術創新是一家企業或者說一家科研機構難以完成的,必須要舉國之力來攻關研究。”此外,這位負責人還建議大力推動量子計算的國際合作。“目前我國的量子計算還僅限于國內,沒有走向國際。怎樣才能既保證科技走出去,又保證一定的科技安全,需要從國家層面去考慮。”
構建開放格局 統籌協調區域創新
“區域科技創新”是新修訂的科學技術進步法增加的重點章節內容,也是此次執法檢查的重要內容之一。
2022年7月1日起,新修訂的《安徽省科學技術進步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施行。《條例》明確,安徽省人民政府科學技術行政部門負責本省科學技術進步工作的宏觀管理、統籌協調、服務保障和監督實施。同時規定,安徽省人民政府應當建立長三角科技創新協調合作機制,推動構建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支持與國內其他地區在科技創新領域廣泛合作與協同發展;加強國際科技創新交流合作,營造有利于創新要素跨境流動的良好環境,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
據安徽省委常委、省政府副省長張紅文介紹,近年來,安徽省大力推進長三角創新共同體建設。加強與滬蘇浙產業鏈等高對接、科技創新協同攻關、制度創新同步銜接,增強鏈接長三角和中部地區的市場樞紐功能。率先出臺安徽省推動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和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建設實施方案。以“揭榜掛帥”方式承擔國家級長三角聯合攻關項目5項,立項數居長三角之首。強化上海張江、安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兩心同創”,聯合推動國家實驗室等建設,協同共建長三角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聯盟。同時,充分發揮合肥全國科創資源匯聚樞紐、重要戰略區位疊加等優勢,突出科創引領和體制機制改革特色,向東承接上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向西連接武漢、成渝區域科技創新中心,打造支撐沿長江科創走廊的關鍵節點。
加強基礎研究 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之源,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為強化基礎研究、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新修訂的科學技術進步法將“基礎研究”單獨成章,并放在總則之后,重要性可見一斑。
新修訂的科學技術進步法從統籌推進基礎研究、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完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加強基礎研究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作出規定,通過立法解決我國基礎研究投入不足、基礎研究發展不全面、支持基礎研究機制不穩定、基礎研究人才不足以及相關評價、激勵機制不完善等問題。此次執法檢查的一個重點就是了解有關強化基礎研究的情況。
7月6日,執法檢查組一行來到蕪湖市,前往蕪湖市政府聯合高校共建的兩家研究院了解情況。
為響應國家新型研發機構的建設、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2019年1月28日,蕪湖市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聯合成立的長三角信息智能創新研究院正式運行。該院立足蕪湖,面向長三角,輻射全國,主要圍繞應用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孵化以及高端人才培養四個方面推進工作,在醫學智能、工業智能、金融科技、社會治理、數字文化幾大板塊重點發力,用人工智能技術賦能百行百業。該研究院共有員工63名,幾乎都是一線研發人員。
相比之下,蕪湖市政府和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聯合共建的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蕪湖研究院是一家小而精的研究機構,專業性較強,有郝躍院士安徽省工作站等4個省級創新平臺,還有蕪湖市重點研發創新平臺等3個市級創新平臺。除了100多名員工,這里還有近200名研究生。這些研究生除了在西電上基礎課、來研究院上專業課之外,還到一線企業實習。
近年來,安徽省著力加強基礎研究,立足優勢領域和產業需求,聚焦“從0到1”,持續支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高校院所深耕基礎研究“最先一公里”,不斷強化基礎研究頂層設計和系統布局,強化應用研究倒逼基礎研究,成效明顯。高能級平臺建設不斷提升,高標準重塑省科技創新平臺體系,累計組建省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34家,打造一批國家級創新基地“預備隊”和省級創新基地“先鋒隊”。同時,安徽省還構建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貫通機制,并不斷完善基礎研究保障體系,出臺進一步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實施意見等文件,為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政策支撐。
目前,安徽省區域創新能力上升到全國第7位、連續11年保持全國第一方陣,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成效顯著,在全國創新格局中的地位和重要性進一步凸顯。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