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際 >

華為回應車業務單飛傳聞:與事實不符,未與重慶國資委洽談相關事宜

8月11日,華為官方在頭條平臺上發文稱,“網上傳聞與事實不符,并未與重慶國資委洽談車BU相關事宜。”

當天早些時候,有自媒體發文稱,據多個接近華為的信息源表示華為有意推動車BU(業務單元)獨立運營,目前正與重慶國資委密切接洽合作事宜,“形式類似于榮耀單飛”。

華為車BU成立于2019年,定位是聚焦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增量部件,向車企客戶和行業合作伙伴提供服務,助力汽車產業的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升級,使能車企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時代的首選部件供應商。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2021年5月,華為消費者BG(現為終端BG)CEO余承東被任命為車BU首席執行官。目前,車BU仍屬終端BG旗下。

華為2022年年報中稱,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是華為的長期戰略機會點。自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成立以來,累計投入已達30億美元,研發團隊達到7000人的規模,已上市30多款智能汽車零部件。截至2022年底,已經發貨近200萬套部件,包括智能座艙、智能駕駛、智能電動、智能車云、毫米波雷達、攝像頭、網關、激光雷達、算力平臺、AR HUD、T-Box等產品與解決方案。2022年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營收為20.77億元。

根據華為最新發布2023年上半年業績:今年上半年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收入為10億元人民幣。

華為剝離車BU的傳聞可能跟這一業務遲遲未能打開局面有關。年營收20億元的盤子在華為內部算非常小的業務體量,而且這塊業務至今還處于虧損狀態。

余承東去年在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上的發言也從側面反映車BU的投入之高,“華為在汽車業務上一年花掉十幾億美元,絕對是‘燒錢’的生意。”他曾對外表示華為車BU的目標是在2025年實現盈利,為此得先幫汽車公司賣100萬輛車。

在前述網絡傳聞中提及獨立后的車BU 將可能成為一個新的 Tier 1(一級供應商)巨頭。 同時,華為也將收回在車BU上的多年研發、投入,隨著手機核心供應鏈逐步恢復,消費者業務BG將向主航道(手機等消費品)更多發力。不過,華為對此傳聞堅決否認。

根據余承東之前對華為車業務的構想,華為要帶領多家車企形成自己的“問界”聯盟,通過華為賦能幫助這些車企與巨頭競爭。

6月16日,在深圳舉辦的未來汽車先行者大會上,余承東表示,汽車走向智能化時代,不同于傳統的燃油車時代,車廠的投資規模非常大,如果投資不夠的話,無法支撐競爭。中小玩家可能沒有重資產投入支撐未來的持續發展而跟不上,無法成為巨頭。

余承東表示,華為是用智能網聯電動汽車最核心的技術,來幫助合作伙伴在智能的時代能夠幸存下來,活下來,會成為巨頭。

目前,賽力斯、長安、北汽、奇瑞以及江淮等企業均選擇與華為合作。其中,北汽、長安和廣汽早期都選擇了HI模式(使用華為全套解決方案),賽力斯則是華為深度賦能的智選模式。賽力斯與華為聯合打造的AITO問界品牌,推出M5、M7兩款車型,在去年取得超過7.5萬輛的亮眼成績后,AITO進入2023年銷量出現乏力,月銷量未過萬臺,后勁明顯不足。

不過,華為車業務依然在奮力推進中。日前,華為智選車首款純電轎跑曝光。余承東在微博上稱,這款車將會第一個搭載HarmonyOS 4操作系統,將在本季度與大家見面。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