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全球機器人的聚會。”一個骨骼靈活的仿生人舉著雙手,向參觀者介紹自己;不遠處,多只接近真狗外形的機器狗不斷搖頭翻滾著;幾個機器人甩著巨大的紅色“胳膊”在汽車上進行裝配、點焊作業。8月16日,剛步入2023世界機器人大會會場,如此震撼的“機器人世界”便呈現在《證券日報》記者眼前。
【資料圖】
記者在現場獲悉,此次大會展區規模創新高,吸引了超140家國內外機器人企業參與。為了滿足參展觀展需求,本屆大會的時間從往屆的4天延長至7天。
“此次大會的火熱程度,反映出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繁榮,產業鏈持續強鏈補鏈,在零部件、操作系統等關鍵環節取得進展,同時眾多產業鏈企業加速出海。”國資委機械工業經管院創新中心主任宋嘉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人形機器人受關注
在此次大會展出的近600件機器人產品中,人形機器人成為主角。在AI大模型等加持下,人形機器人正向“具身化”加速發展。
“我是沖著最新的人形機器人來的。”一位參觀者告訴記者。對于眾多參觀者而言,人形機器人能否真正走進生活,成為其關注的焦點。
記者在現場觀察到,小米機器狗接近真狗外形,AI自主學習模擬3萬只機器狗的系統互動表演及全尺寸人形仿生機器人吸引參觀者駐足;星動紀元等企業自研的基于本體感知驅動器的人形機器人引發熱議。
“AI大模型技術加持下,機器人的感知、計算、執行能力大幅提升,使其更加智能化、柔性化,從而可以提升人形機器人200%效率。”星動紀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前幾年很少在會場看到大型機器人及人形機器人,今年人形機器人的展示明顯增多。”宇樹科技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特斯拉明確人形機器人計劃后,很多國內企業均加緊研發,目前產品多處于量產前期,商業模式還未形成,但市場已經火起來了。據介紹,宇樹科技首款通用人形機器人預計在今年四季度左右開始發貨。
“雖然人形機器人真正走入工廠和家庭尚需5年至10年時間,但本屆大會透露出一個信號——人形機器人正走在商業化的路上。”擎朗智能CEO李通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目前,由于成本、技術等尚待成熟,人形機器人仍普遍處于研發和待量產階段,但隨著各大科技公司紛紛加碼布局,產業鏈各環節有望迎來高速發展。恒州誠思報告顯示,預計到2025年,我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約219億美元。中國電子學會數據顯示,到2030年,我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達約8700億元。
在宇樹科技創始人CEO王興興看來,產業風口已開,不久的將來,人形機器人將開啟新一輪的工業革命。
部分核心環節自主可控
產業鏈協同也成為此次大會的一大焦點。機器人產業鏈廠商紛紛以規模化應用帶動機器人整機和零部件的系統升級,國內多家上市公司及產業鏈初創企業已在部分核心環節上實現了自主可控。
小米方面透露,公司機器人從“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本體制造-下游系統集成”已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國產供應鏈。
“目前國產企業在諧波減速器、電機領域均有實質性突破。”鈦虎機器人市場部經理滕云對記者表示,公司通過自主研發實現業內體積最小、重量最輕、關節扭矩大的機械臂量產,適用于從無人機到人形機器人的特定場景,推動相關應用從工業場景發展到商用場景。
據了解,睿爾曼在超輕量仿人機械臂核心部件的諧波減速器、電機、控制器、驅動器四大核心部件自研率高達90%,突破了傳統的核心零部件技術和國外技術瓶頸。
華中數控也表示,在機器人五大核心零部件中,除了減速器外,公司全部實現自主研發,核心自主創新占比超80%。
去年開始,思哲睿、微創、術銳等國內企業自主研發的腔鏡手術機器人陸續問世,醫療領域機器人國產化大幕開啟。思哲睿智能醫療市場部產品經理陳紹君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目前公司已經打造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多孔手術機器人。
作為全球科技前沿熱點,腦機接口、人機協作亦成為此次大會的關鍵詞。在大會現場,多家公司展出了腦機接口智能治療系統平臺、人機交互裝備。
鈞山董事總經理王浩宇表示,未來兩年,隨著多家頭部企業進入臨床階段,腦機接口產業將迎來步入商業市場的關鍵時點。此次世界機器人大會為腦機接口產業人才培養、新技術發展提供了重要思考方向。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