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國網財經8月18日訊 8月18日是中國貧血日,資料顯示,目前我國慢性腎臟病發病率10.8%,約1.2億國民患有慢性腎臟病,但其知曉率僅有12.5%。
腎性貧血是慢性腎臟病(CKD)常見的并發癥之一,透析患者幾乎都會面臨發生腎性貧血的風險,患病率高達98%,而非透析患者也有超過半數會發生腎性貧血。
2019年11月的一天,34歲的繆女士身體“突然大出血”,送到醫院緊急救治后,被確診為IgA腎病(原發性腎小球疾病),兩個月后病情急速進展到尿毒癥期,腎臟損害嚴重、腎功能惡化,也引發了腎性貧血。
繆女士的主治醫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腎臟科主任醫師陸任華表示,腎性貧血的危害是不容小覷的,不僅可加速慢性腎臟病進展,增加透析頻率、住院率,影響患者生存質量,還是導致慢性腎臟病患者死亡率倍增的重要原因之一。
兩年前,58歲的鮑女士整個人開始浮腫,加上二十多年的糖尿病史,鮑女士在一系列檢查后被確診為糖尿病腎病合并腎性貧血。好在鮑女士的慢性腎臟病和腎性貧血發現的較早,通過規范的藥物治療,尚無需走到透析那一步。
“貧血早期往往癥狀不明顯,只是有一些輕度的體力下降,患者覺得可能自己是過度勞累了,所以不太會去重視。”鮑女士的主治醫生,寧波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泌尿腎病中心副主任兼腎內科主任邊學燕強調,對于早期的慢性腎臟病患者,建議3-6個月去復查一次血紅蛋白,當慢性腎臟病到了中晚期,需要1-3個月復查一次血紅蛋白。
邊學燕表示,腎性貧血只要早期檢查、及時發現、合理用藥還是能達到想要的正常目標。“我們的非透患者中,血紅蛋白達標率能夠達到70%以上。”
據了解,慢性腎臟病早期癥狀比較隱匿,很多人發病的時候已經是終末期。而腎性貧血是慢性腎臟疾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慢性腎臟病1-5期患者貧血患病率依次為22.0%、37.0%、45.4%、85.1%和98.2%。
“臨床上諸如繆女士這樣年輕的患者還是比較常見的,現在醫療發展非常迅速,完全有能力讓腎性貧血患者實現治療達標。”陸任華表示,腎性貧血治療的靶目標是血紅蛋白(Hb)≥11g/dL,不超過13g/dL。“現在繆女士的血色素水平由原來的5g/dL-6g/dL,相對平穩地升到了10g/dL-11g/dL左右,這些指標都提示我們,長期規范的治療是非常有效果的。”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