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 >

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高地與世界級產業集群 上海謀劃未來三年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路線圖

新華財經上海6月16日電(記者 宋薇萍 陳夢娜)全力以赴穩住工業大盤。6月15日,上海市政府發布《上海市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為未來三年上海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制定了任務書,描繪了路線圖。


(相關資料圖)

當天下午舉行的上海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副市長李政表示,上海將全力以赴抓轉型,齊心協力抓增長,凝心聚力抓落實,努力實現制造業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高地與世界級產業集群。

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

作為探索具有新時代特征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先行者,上海將目標牢牢鎖定在現代化產業體系上,未來將通過落實強鏈升級、強基筑底、數字蝶變、綠色領跑、企業成長、空間擴展等六大行動,22項重點任務,推動制造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全力打造高端制造業增長極。

根據《行動計劃》明確的目標,到2025年,上海“2+(3+6)+(4+5)”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完善,工業增加值超過1.3萬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5%以上,工業投資年均增長5%,制造業支撐上海市經濟發展的功能地位顯著增強。

據悉,“2+(3+6)+(4+5)”現代產業體系中:“2”是加快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綠色低碳兩大轉型;“3+6”是大力發展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和電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車、高端裝備、先進材料、時尚消費品六大重點產業;“4+5”是搶先布局數字經濟、綠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終端四大新賽道產業和未來健康、未來智能、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材料五大未來產業方向。

上海社科院國家高端智庫資深專家楊建文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今年,國家多次提出,要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行動計劃》體現了國家戰略的明確要求,也反映出上海發展的現實需要。“目前上海正在進一步努力實踐、探索創新,希望能夠通過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闖出一條既能有助于當前經濟穩定增長,又能有利于城市功能充分發揮的道路,進而為中國式現代化積累經驗,發揮引領帶頭作用,作出實在的貢獻。”

楊建文認為,此輪上海制造業《行動計劃》是國家戰略與上海特點的結合,是鞏固當前與布局未來的結合。上海在電子、汽車、飛機、造船、醫療器械等高端裝備制造方面都有優勢,進一步迅速提升產業能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都存在。此外,上海還遠憂近慮同時兼顧,一方面鞏固提升重點優勢產業,另一方面抓緊提前布局未來產業,完善未來產業的空間布局。

放大臨港經驗

謀劃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上海國有資本運營研究院院長羅新宇認為,上海需要總結歷史經驗,比如上海集成電路產業的布局經驗。此外,臨港新片區經過這幾年發展,形成了高端制造業產業集群,無論從產業能級、產業帶動力,還是產業集聚度方面都可圈可點,為上海未來產業發展提供了臨港經驗。

從東方芯港到生命藍灣,從大飛機園到信息飛魚,這些產業園區正在成為臨港新片區的一張張新名片,助力臨港新片區向具有較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方向不斷前進。

如今,構筑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新優勢,臨港新片區也有了新方案。臨港新片區黨工委副書記吳曉華表示,未來三年,臨港新片區將加快形成智能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新型儲能等一批千億級產業集群,規上工業產值繼續保持15%以上增長,力爭到2025年產業規模達5000億元以上,為上海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未來將持續每年固定資產投資400億元以上,為上海市高質量發展作出臨港貢獻。”吳曉華說,“臨港新片區要堅持走出去招商,內外資并舉,圍繞產業鏈集群招商、國際專業化機構聯合招商、產業基金合作招商等舉措,爭取在引進大項目,硬科技、國際化的具有核爆點的內外資項目有新的突破,再創一個新的特斯拉速度。”

臨港新片區管理委員會高科處處長陸瑜對記者表示,從臨港新片區發展來看,《行動計劃》透露了三個關鍵詞:產業集群式發展、創新引領、布局未來。

陸瑜認為,以集成電路產業為例,裝備和材料往往服務于制造,制造服務于設計,產業鏈越完備,集群規模越大,效率就越高。“這個集群不僅僅是單一集群。產業集群和產業集群之間要產生化學效應,比如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等產業之間要互相賦能。”陸瑜說。

談到創新引領,陸瑜說,如果只有生產端,沒有創新、設計、研發端,產業的迭代和升級能力就會打折扣,產業韌性就會受影響。“臨港非常強調創新引領,政策也是這樣引導的。從現在來看,效果非常好,很多企業在臨港不是單一工廠,而是同步投入了研發力量。比如特斯拉,其創新中心就落地在臨港,目前研發人員超過1000人。”

“我認為,臨港經驗可以好好總結借鑒,包括營造一個良好的營商環境,打造一個良好的產業生態,通過整合基金、基地、產業、資本等各方要素,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充分賦能。”羅新宇說。

支持企業在科創板上市

《行動計劃》提出,支持科技型企業上市,推動本市在科創板上市的企業超過100家。接下來,上海將實施企業成長計劃。

上海市經信委主任吳金城表示,“企業成長行動”將聚焦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制造業企業群體,助力打響“上海制造”品牌。

其中,龍頭企業尤其是鏈主企業,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領頭雁”。“我們將實施領航企業培育計劃,支持鏈主企業聚焦實業、做精主業,加快建設成為世界一流企業;同時,引進和培育各類頭部科技型企業和制造業總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核心環節競爭力和話語權;到2025年,推動實現新增15家左右產值超過100億元的制造業企業,動態培育50家左右的頭部企業。”吳金城說。

中小企業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中堅力量。吳金城說,上海將持續實施“專精特新”企業培育計劃,完善梯度培育體系,圍繞細分領域核心獨特優勢,培育打造“單項冠軍”。到2025年,推動創新型中小企業達到10萬家左右,市級“專精特新”企業達到1萬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達到1000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和產品達到50個。

推動企業快速成長,離不開金融力量的支持。上海市地方金融監管局總經濟師陶昌盛表示,上海將加大中長期信貸、融資租賃、保險支持力度,支持企業在科創板上市,做好企業上市服務,升級“浦江之光”政策庫,繼續發布“浦江之光”行動政策匯編和辦事指南,積極推進“浦江之光”升級版建設,做實“企業庫”數字化轉型工作,對入庫企業進行篩選分層和精準畫像,形成分層分類分梯隊的上市資源。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會同國家在滬金融管理部門,配合上海市經信委等部門,加大對制造業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把握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新機遇,推動科創金融相關工作取得新成效。”陶昌盛說。

編輯:王春霞

聲明:新華財經為新華社承建的國家金融信息平臺。任何情況下,本平臺所發布的信息均不構成投資建議。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