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中國之聲系列報道《你不知道的春運》2月6日推出:《極寒列車的“保健醫生”》。
6點30分,天剛剛亮,三棵樹車輛段庫檢車間上部二組工長張衛東和工友快步跑向檢修廠區的東3道,迎接剛剛結束運營任務的7025次列車。
7025次列車緩緩停下,通過機車頂部映著陽光閃閃發光的冰柱和車下部件上附著的厚厚冰雪坨,能看出這趟車行經歷了怎樣的嚴寒洗禮。
張衛東快步上前去和檢車乘務員孫立國交接。孫立國告訴他:“軟包車553232三號包房底下通風口掉了,不是螺絲固定的,是膠的;341923鍋爐水泵滴水慢;345442的防寒玻璃破了個口,漏風。”
交接完后,張衛東和工友上車開始了他們的工作。小到車門車窗密封條老化松動,大到管路凍裂漏水,都要一項一項地耐心檢查,再一項一項地修好。
“翻板密封膠條破損了,車門上面的密封條已經松開,還少了個釘。膠條一凍,來回(開關)容易產生裂紋;有的壞了,冷風就會從門縫進到車廂內,造成客室內溫度低。冷熱交替就容易凍成冰。”張衛東說。
張衛東說,火車運行時,由于室外溫度低,風大,車輛密封防寒材料破損率就高,基本每次車跑回來都得更換一部分。他說:“這個冷水管入冬前都是用鋁箔防寒管進行包扎,防止管路凍結。這一塊需要修補,把它換掉。”
今年50歲的張衛東,是中國鐵路哈爾濱局集團公司三棵樹車輛段庫檢車間的一名工長,1992年開始從事車輛檢修工作,至今已經快30年。
“越往這邊走越冷,尤其到海拉爾的車,晚上能達到-44℃至-45℃。因為寒冷對車本身造成的破損率比較高,包括冷水管路,經常發生回來以后活接、彎頭凍壞的(情況),就得更換維修。”張衛東告訴記者。
在哈爾濱局管內黑龍江、內蒙古北部大興安嶺等地,一到冬天,車輛和機車的防寒都尤為重要。每年冬運開始前,工作人員會給機車穿上“棉衣”,戴上“圍巾”,在關鍵管路還套上了“保暖內衣”,保證機車溫暖過冬。對裸露在外的系統管路,采用新型鋁塑保溫材料進行防寒包扎。
“進入冬運,我們首先做一次防寒,室內屬于二次防寒,包括冷水管的包扎、車頂冷裱膜封堵等。過道門底下帶通風口的,全用冷裱膜粘上,就是給車穿一層厚厚的‘棉衣’,否則寒冷容易造成管路凍壞漏水。最怕漏水,(如果漏水)就得把整個墻板全拆了。”
張衛東和他的工友們每天都在給各種機車處理各種突發的疑難雜癥,被稱做火車“保健醫”。
這時,一名工友發現一節車廂外部注水口處漏水,張衛東立即爬到車下去檢查,憑借多年的經驗,很快判斷出了位置。
“車轉向架全是冰,首先得把冰除掉。放水試試。這就是注水管,水上完以后,車運行時,順下來的水凍成了冰,把管里配件凍裂漏水了。”張衛東說。
判斷好位置,張衛東就和工友一起拆卸配件,但這并不輕松。由于冰凍和生銹,他們換了好幾種工具,用了近一個小時,才拆下來。因為離地面較近,水管拿不下來,就要在原地把裂縫焊接上,然后再安裝回去。
張衛東:然后把裂的地方用電焊焊上。
記者:得多長時間?
張衛東:(大概)一個多小時。
完成這次維修和整車檢修工作,已經是下午一點多。張衛東和工友的身上和臉上都是一身冰水和雪泥摻雜著,還錯過了午飯時間。下一趟車又要回來了。
當記者問到這么多年從事這項工作,有沒有覺得苦時,張衛東笑了。他說,雖然辛苦,但是每次看著檢修完的車再次出發的時候,心里都有一種成就感。
“當把一個車檢修完以后,有一種成就感。我的工作就是給旅客營造一個舒適的環境,感覺挺自豪的。”張衛東說。(記者喬仁慧)
責任編輯: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