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人物 >

寧夏沙坡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2種鳥類新紀錄 牛背鷺和黑尾塍鷸

近日,寧夏沙坡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開展生態監測時,發現2種鳥類新紀錄種--牛背鷺和黑尾塍鷸。

牛背鷺(學名:Bubulcus ibis),中型涉禽,喙和頸較短粗。夏羽大都白色;頭和頸橙黃色,前頸基部和背中央具羽枝分散成發狀的橙黃色長形飾羽;前頸飾羽長達胸部,背部飾羽向后長達尾部,尾和其余體羽白色。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不以食魚為主而以昆蟲為主食的鷺類,其與家畜,尤其是水牛形成了依附關系,在濕地中往往跟水牛在一起。常跟隨在家畜后面捕食被家畜從草中驚飛的昆蟲,也常在牛背上歇息,因此得名“牛背鷺”。棲息于平原草地、牧場、湖泊、水庫、山腳平原和低山水田、池塘、旱田和沼澤地上。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ver 3.1——無危(LC)和原國家林業局2000年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第23項)。

黑尾塍鷸(學名:Limosa limosa)中型涉禽,體長36-44厘米。嘴、腳、頸皆較長,是一種細高而鮮艷的鳥類。嘴長而直微向上翹,尖端較鈍、黑色,基部肉色。棲息于平原草地和森林平原地帶的沼澤、濕地、湖邊和附近的草地與低濕地上。單獨或成小群活動,冬季有時偶爾也集成大群。主要以水生和陸生昆蟲、昆蟲幼蟲、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為食。在中國主要為旅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近危(NT)。

近年來,寧夏沙坡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不斷加強數智中心平臺建設,在有效提升森林草原防火預警能力的同時,對保護區人類活動和野生動物開展了監測,彌補了依靠傳統人工觀測和鳥類智能監控時空區域不足的問題。特別是對一些數量稀少且出現頻次較少、活動區域狹窄、停留時間較短的物種做到了有效監測,為全面精準調查掌握保護區野生動物資源提供了可貴的資料。

關鍵詞: 寧夏沙坡頭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鳥類新紀錄牛背鷺 黑尾塍鷸

責任編輯: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