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 年出生的朱江明對造車有著極大興趣。
他所創辦的零跑汽車,近日高調宣布已從「福建新福達」品牌手中接過汽車生產資質。意料之內的,朱江明對此次收購非常滿意,并表示零跑將在 2025 年前,在該工廠內推出 8 款新能源車,總銷量達到 80 萬。
零跑金華工廠并非首次露面,上一次被外界關注還是在 2019 年的 S01—— 零跑首臺純電轎車的下線儀式上。盡管 S01 銷量極其寡淡,它仍然憑借獨特外觀和產品力給第一波零跑用戶留下來深刻印象。
到了 2021 年下半年,零跑已不再糾結與 S01 的窘迫,而是將精力投入到全新走量的 T03 以及能「對標 Model Y」的 C11 上。
全新 T03 搭載磷酸鐵鋰電池,續航 403 公里,頂配支持零跑自研 L2 輔助駕駛功能,最高售價 7.58 萬元,是一臺定位低端的城市代步車。
與之相比,C11 似乎更能代表零跑汽車的野心:480 公里兜底續航、360N?m 峰值扭矩,以及全系標配的 L2 輔助駕駛,定價在 15.98 萬~19.98 區間。
C11 在零跑的市場爬坡階段里有至關重要的角色,甚至在其發布之初就定義為「超越 Model Y」的產品,但不是從整體技術實力,而是性價比。
“我們不是簡單按照尺寸、配置來定義市場,而是以消費者購買力來前提來定義市場。下一個市場推動力一定來自 15~20 萬元細分車型”,零跑汽車聯合創始人吳保軍談論 C11 時說到。
按照零跑的承諾,從去年最早一批訂購者開始,C11 準用戶將在 2021 年第四季度陸續提到愛車。
朱江明非常重視 C11,“我希望將 C11 打造成經典,像豐田凱美瑞或者是長城哈佛 H6 一樣,成為經久不衰的經典款。我們 C11 傾注很多,最開始我們不滿意車內音響,于是換了供應商,花了 1000 萬元調音。”
如此投入下,零跑對今年和未來的銷量有著十足底氣:
“盡管面臨電池、芯片供應危機,我們仍舊以最大努力交付,預計下半年訂單 5.62 萬臺,銷量 4.8 萬臺,2021 年實現銷售 6.24 萬臺。到 2025 年,我們計劃沖擊 80 萬臺銷售目標,占新能源乘用車市場的 10% 的份額。”
對產能和市場需求瘋狂自信的同時,朱江明還將籌碼押在了新能源車另一大賣點:智能輔助駕駛。
“這是我們公司最重要的團隊負責人。”朱江明在媒體招待晚宴上,左手拿著紅酒杯,右手指向餐桌另一邊的王耀農。作為零跑汽車 Leap Pilot 項目負責人,王耀農對技術有著極大熱情,就連他的微信頭像都是變形金剛站在一臺零跑 C11 前的 CG 渲染圖。
就在今年 6 月,王耀農團隊在 2021 年谷歌自動駕駛算法挑戰賽(Waymo Open Dataset Challenge)上獲得了「實時 2D 檢測」的單項第一。
背靠大華股份,零跑在諸多新造車選手中有著不俗的原生技術底蘊。在朱江明看來,造車等同于將動力、控制、網聯、電池等集成于一個整體解決方案。
不僅于造車,零跑首款自研芯片「凌芯 01」也將搭載到 C11 上,實現 2 顆協同 4.2tops 算力,完成 Leap Pilot 自研方案的最后一塊拼圖。
這整套方案,也被朱江明稱為是「三年趕超特斯拉」的關鍵。
“零跑從去年開始組建 L4 級智能駕駛團隊,預計年底達到 100 人。”朱江明介紹到。
“我們目前是 30 多個人。”王耀農向筆者表示。顯然,零跑智能駕駛團隊眼下還有很大的人才缺口。
然而,單純依靠人才擴招,就能完成對特斯拉的超越?
“在未來,我們將投入更多資源在智能駕駛上,有了計算中心、樣本、以及不斷訓練的算法基礎,我覺得超越特斯拉是完全可行的。”朱江明在媒體 Q&A 中補充道。“我們會在 2023 年底量產的 C01 轎車上搭載含激光雷達、毫米波以及視覺三位一體的智能駕駛的達到 L4 級別的解決方案。我們在 2024 年希望實現包括城市道路、高速公路以及自動泊車各項 L4 級功能在的全自動的 L4 級的成果。”
盡管筆者對零跑「三年趕超特斯拉」的計劃表示深度懷疑,甚至嗅出了「刻舟求劍」的意味,然而基于激光雷達方案,任何廠商本質上都站在純視覺方案的「戰略」制高點,彎道超車概率很小,但絕不是零。
最后,借用雷軍的一句話來祝福零跑:順勢而為(作者:瓦特)
責任編輯: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