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頂草帽、一雙長筒雨靴、一身布衣、一口帶著常熟地方口音的普通話……他叫端木銀熙,現為常熟市人民政府農業特別顧問、正高級推廣研究員。半個世紀以來,他孜孜不倦地培育雜交晚粳稻良種,用常人難以想象的恒心和毅力探索前行,主持承擔了三十多項國家高技術研究計劃及部、省、市重大科研項目,先后育成“太湖粳系列”“常優系列”“常農粳系列”“常香粳系列”等水稻新品種37個,曾得到“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充分肯定,稱他為“難得的真正的水稻育種家”。近日,年逾古稀的端木銀熙被江蘇省委宣傳部授予江蘇“最美基層共產黨員”稱號。
18歲到公社農技站工作,在田間地頭為農民服務
1947年,端木銀熙出生于常熟農村,就在他開始長身體的時候,恰逢三年自然災害,端木銀熙餓得刻骨銘心,“地里的糧食為什么不能長得多一些?”少年端木一遍一遍地問,卻沒有人給他答案。端木銀熙16歲那年,父親去世了,剛剛初中畢業的他不得不放棄讀書的夢想,來到生產隊參加集體勞動,掙點工分填飽肚子。上工時,端木銀熙不僅肯下力氣,而且總是跟在老農民后面問為什么,下工后,他總是對著稻田琢磨。生產隊領導看中了少年端木的鉆研勁,18歲那年,端木銀熙被推薦到公社農技站,當上了農技員。從此,端木銀熙的人生就和農業科技緊緊地連在了一起。此后十年,他在田間地頭直接為農民服務,深深懂得了良種對農民意味著什么。
十年蟄伏,一朝春來。1976年,常熟縣委縣政府決定組建縣農科所,開始攻關良種培育。經過考核,端木銀熙被抽調進來,專門從事水稻育種工作,他的夢想也開始發芽生枝。
水稻育種是門科學,需要精深的專門知識,端木銀熙深感“底氣”不足,于是他決定自學。他每天早上5點起床,學習兩個小時,7點多去上班,吃完晚飯后再學習幾個小時,六年努力,他終于拿到了大專文憑。僅僅在本地學、跟書本學是不夠的,在端木銀熙眼里,同行們都是他的老師,聽說周邊兄弟縣市的農科所很活躍,他就上門去求經,上世紀90年代結識“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后,更是經常主動請教。每年四月,袁隆平團隊都會召開一次雜交育種交流匯報會,端木銀熙每會必到,大開眼界,大受啟發。
一年過兩個夏天,新品種“常優1號”誕生
天道酬勤,端木銀熙在常規雜交育種上的科研成果不斷涌現,他參加了蘇州市水稻育種協作攻關組及江蘇省農業重大攻關項目——單季晚粳新品種選育研究,培育成功了高產的“太湖粳1號”“太湖粳2號”和常農粳系列新品種,分別通過省級審定,在太湖稻區廣泛推廣應用。
常規雜交育種取得成果后,端木銀熙開始攻關雜交優勢育種。培育一個常規品種需要8到10年,雜交品種時間還要更久。為了加快水稻育種進程,1995年,端木銀熙帶領的育種團隊來到海南三亞,從此,從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4月,水稻種子和育種人一起,開始了年復一年的南來北往的旅行。
三亞雖是著名的旅游勝地,可是常熟農科所南繁基地處在三亞郊區的山溝里,和風景名勝完全是兩個世界,這里沒有成片的椰林,沒有舒爽的海風,只有毒辣辣的日光和蒸騰著熱氣的土地。踩在水田里,上有烈日暴曬,下有熱水灼足,把人蒸得大汗淋漓,苦澀的汗水流進雙眼,眼睛就會模糊不清,半天不到,白花花的堿斑就掛在了衣服上。
端木銀熙長年在野外工作,由于長期以同一個姿態工作,他患上了嚴重的頸椎炎。一年兩個夏季的陽光燒傷了他的皮膚,灼傷了他的眼睛。由于他長時間地在日曬水蒸的稻田中緊緊地盯著禾苗與稻穗,汗水流入眼中也不察覺,晚上又是在燈光下長時間地看書寫論文,造成了眼疲勞,患上了無法治愈的眼神經紊亂和面部痙攣癥。
經過端木銀熙和同事們的不懈努力,2000年,雜交粳稻新品種“常優1號”在江、浙、滬、皖、鄂五省市十多個實驗點試種。到了2003年,這個品種已經通過國家審定并在全國推廣,實現了我國雜交晚粳技術上的重大突破。因為貢獻突出,2005年,端木銀熙被破格晉升為常熟歷史上農業系統第一個正高級推廣研究員,而這一年,他已將近60歲。
退休不退崗,奮斗在農業科研第一線
對育種人來說,更好的品種總是在下一個。如今的端木銀熙已經74歲了,早已過了退休年齡,可他始終堅持在工作崗位上。
從公社農技站算起,端木銀熙和水稻打交道已經五十多年了,選育出了許多水稻良種,但他對自己吃的飯卻從不講究,對生活質量的要求則更低。端木銀熙沒有時尚衣服,沒有名牌手表,沒有高檔皮鞋。他的一副眼鏡戴了好多年,一條眼鏡腳已經脫落,用紗線綁著勉強使用,同事連哄帶拉才讓他新配了一副眼鏡。
自從干上了育種,幾十年如一日,端木銀熙幾乎每天都是一早出門上班,很晚才回到家中,根本沒有節假日的概念,再加上每年都要去海南幾個月,他仿佛是一個來去匆匆的旅店客人。
幾十年來,端木銀熙為常熟農科所帶出了一個又一個育種能手,常熟農科所有了一個優秀的農業科研團隊,成了全省乃至全國水稻育種的一支生力軍。這個團隊里既有科班出身的研究生,也有在端木銀熙精神感召下跨專業轉來的年輕人,端木銀熙為這個團隊賦予了“魂”,他已退休,卻沒有回家,仍然在農業科研的第一線為著最初的夢想拼搏,踐行著一名共產黨員的誓言。
一年一年過去,一茬一茬收獲,一代一代改進。一個品種的成功,背后是一個科研團隊,追隨著老一輩育種人奮進的腳步,新一代育種人正在接過育種的火炬,繼續向著夢想前進。如今,常熟農科所先后育成“太湖粳系列”“常優系列”等共計37個水稻新品種。至2020年,育成的水稻新品種累計推廣面積約7000多萬畝,增產糧食20.6多億公斤,增加社會經濟效益約30億元。
(記者 張添翼)
責任編輯: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