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0日,這是值得湛江人欣喜的日子。中國工程院院士林君與湛江灣實驗室簽署合作協議,正式將林君院士工作站設在了湛江。當天,林君院士工作站在湛江灣實驗室揭牌,為湛江海洋科學研究注入了動力源泉。
作為我國著名的勘探地球物理與探測裝備專家,林君院士在海底探測儀器、資源探查儀器、工程與環境物探儀器等研究方向上取得了多項有創新的研究成果和開拓性工作。林君院士深耕地球物理勘探研究近半個世紀,此次是他首次在校外建立院士工作站,他將目光對準了湛江。
眾所周知,廣東省級實驗室眾多,且不少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也明顯優于湛江,林君院士首個校外院士工作站為什么會選擇落戶湛江?隨著工作站的建立,未來林君院士的團隊將如何為南??碧降厍蛭锢砼c探測裝備研究貢獻新的科技力量?10月20日,林君院士接受了記者專訪,講述了他的“湛江故事”。
因科研項目與湛江結緣
1978年,24歲的林君憑借優異的成績,考入當時的地質勘探專業最高學府長春地質學院,從此開啟了地球物理勘探事業的大門。1982年畢業后,林君留校任教,此后一直深耕勘探地球物理與探測裝備研究,在地學儀器與信息技術領域頗有建樹。在海底探測儀器、資源探查儀器、工程與環境物探儀器等研究方向上取得了多項有創新的研究成果和開拓性工作。
作為現任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部學部長,林君先后培養了72位博士研究生,優秀的門生已經成為全國地質勘探領域的重要科研力量。林君也成為吉林省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和省管優秀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019年11月22日,林君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7年,在與中海油開展某項目研究合作過程中,林君首次踏上湛江的土地。2019年,林君院士的團隊負責湛江灣實驗室“海洋電磁式可控震源關鍵技術研究”項目,從此與湛江結下不解之緣。
湛江海洋地球物理勘探的優勢在哪里?
深耕地學儀器與信息技術領域數十載的林君,多年來,由于科研成果豐碩,收到了多地政府、科研機構拋來的橄欖枝。但務實、嚴謹,專注于學術研究的他,把心思全部放在了科研項目上,甚少“拋頭露面”,一再拒絕對方的邀請。這次為何會青睞湛江,將自己首個校外院士工作站設立在湛江?
林君院士告訴記者,通過2019年的項目合作,湛江灣實驗室與自己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這個項目聚焦首臺套海洋可控震源裝備的研發,目前已經完成樣機研制,樣機的工作頻率、勘探深度等核心技術指標上優于國外水平,電磁式可控震源有望提升海洋礦產及海洋油氣探測精度,可為廣東省發展海洋油氣產業提供技術支撐。
因為這個項目,林君對湛江海洋地質勘探優勢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認識,在林君看來,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優勢、成熟的高校人才資源優勢以及中海油等企業在湛江的投資布局優勢,是湛江優于其他地方的不可比擬的優勢。
林君告訴記者,地球物理勘探是石油開采的基礎條件,隨著近年來中國國家實力的進一步發展,對南海的大規模開發也提上了日程。南海的石油資源豐富,目前自己負責的許多海洋項目,都與南海開發密切相關,湛江背靠南海,有著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這也是海洋科研寶貴的資源優勢。
而最吸引林君的,還是湛江市主要領導對領軍人才的高度重視和傾力引進,以及中海油等企業在湛江的投資布局優勢。
1994年,林君與其團隊的地球物理勘探研究從原來聚焦陸地、空間領域,延伸至海洋領域。這些年來,林君與其團隊在海洋領域地球物理勘探研究學術成果豐碩,但林君坦言,如何把學術研究成果轉化落地,是他和他領導的研究團隊近年來為之奮斗的目標。
中海油對南海石油勘探先進技術有現實需求,這也為加快產學研深度融合提供了現實基礎。中海油以湛江為依托,深度開發利用南海的計劃,給了林君選擇湛江的決心。
而海洋、電子技術等領域人才匯聚的優勢,也是林君看好湛江的決定性原因之一。“人才是城市競爭的第一資源。再好的項目,也需要人來操作、執行,尤其是重大科研項目,需要穩定的科研隊伍配合參與。我的團隊遠在吉林,本地擁有成熟的科研隊伍非常必要。而湛江有多所高校,廣東海洋大學、廣東醫科大學等高校的科研隊伍恰恰給我提供了人才支撐。”林君說。
為南海海洋開發作出貢獻
林君向記者介紹了湛江灣實驗室林君院士工作站未來的發展規劃,未來,他和他的團隊每年駐湛數月,雙方將就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研等方面開展高層次、寬領域、多形式的合作。
通過建立湛江灣實驗室林君院士科研團隊,圍繞綠色能源中心重點研究方向,開展海洋高精度地震勘探技術與裝備研發及應用示范、智慧油田建設、磁測關鍵技術與應用三方面攻關,還將共同向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申報設立廣東省院士工作站。
同時,工作站將與實驗室一道找準“卡、缺、精”方向,聚焦“首臺套”裝備關鍵核心技術。開展高精度高分辨率相控陣列控制技術研究,攻克震源自平衡、能量傳導及耦合結構等技術難題,研制低頻大功率陣列式超高分辨率海洋可控震源系統,推動海洋礦產資源高精度探測技術與設備示范應用。開展智慧油田開發一體化新技術研究,攻關油氣田智能監測與數據采集設備關鍵技術,開展海底光纖地震智能觀測網技術的研究,開發分布式光纖溫度、應變及振動傳感技術,開展永久式光纖長期監測,實現油田全生命周期管理。開展高靈敏度超導磁測技術研究,攻關水下液氮自循環、水下無磁液氮杜瓦承釋壓等技術難題,研制高靈敏度超導磁測系統。開展深拖式三分量磁測與水下目標體磁測數據快速處理及解釋方法研究,實現目標體的快速定位及跟蹤。與湛江灣實驗室共同開展分中心條件建設,推動實驗室海洋電磁式可控震源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發展。
作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林君的加入勢必為湛江灣實驗室的發展帶來全新的科研動力。未來,林君將定期在湛江開展學術交流,為湛江培養一批年輕的科研人才。同時,發揮人才引領示范作用,吸引更多科研人才落地湛江。
記者手記:
林君院士,高挑清瘦,雖是花甲之年,但精神矍鑠。從1978年入讀長春地質學院,他已在勘探地球物理與探測裝備領域深耕了將近半個世紀。2019年11月22日,他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盡管在理論研究與應用實踐方面都有一定的建樹,但是林君院士卻非常“低調”。在網絡通訊高度發達的今天,網上關于林君院士的消息卻不多。正如他自己所說,他們這一輩人習慣了做實事,面對鏡頭總有點不適應。
在當天的采訪過程中,面對記者提出的“未來暢想”,林君院士反復多次強調:“能做出成果才是最實在的。”讓記者深深感受到老一輩科學家身上那份沉著務實。
也許正是林君身上的那一份“做實事”的態度,讓他看到了湛江“無可比擬的資源優勢”,也讓他放棄了經濟條件更好的地市的邀請,選擇到湛江這塊“資源優勢突出”的熱土來沉心研究。
林君選擇到湛江,彰顯了其全心全意搞科研的決心無疑,但如果湛江沒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缺少成熟的科研研究土壤,想必對林君等務實的科研人員的吸引力也會大打折扣。
隨著林君團隊的落戶,湛江的人才引領示范作用即將顯現,相信未來,越來越多的人才隊伍會落戶湛江,為南海海洋科技開發貢獻力量。
責任編輯: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