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人物 >

新冠疫情持續,多國年輕一代的職業憧憬正被重塑?

在新冠疫情于世界各地暴發的兩年多里,這一疾病幾乎打亂了所有人的生活步調,許多人的需求變得簡單而直接,個體觀念在潛移默化中發生變化,其中也包括年輕一代對未來職業的憧憬和選擇。

據日本時事通信社6日報道,日本近期針對中小學生的一項調查顯示,在青少年心目中,醫生成為理想職業之一。調查過程中發現,新冠疫情正在重塑孩子們的職業抱負,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職業崗位正在受到更高的關注度。

不同于日本,英國年輕人的職業選擇更趨向于幸福感的獲得。英國INTO教育集團去年年末對來自93個國家的“Z世代”(1990年代末至2010年代初期出生的人群)進行調查發現,疫情導致Z世代中過半的受訪者考慮改變職業道路選擇,他們想要擁有一個可以更好平衡工作與生活的職業。

疫情影響了年輕人對各種社會問題的看法,有專家擔憂新冠危機可能催生“迷惘的一代”。

醫生和寵物看護成熱門

日本富士通旗下子公司Nefty今年2月至3月對日本中小學生進行調查,關于想要從事的職業,漫畫家和動畫相關從業者的回答人數最多,約占10%。排在第二位的職業是醫生和老師,相比以往歷年的調查,醫生這一職業的受歡迎程度前所未有。

調查分析稱,由于新冠疫情持續2年多,醫生曝光率增加,更多孩子看到醫務工作者努力的樣子,希望從事對人們生活起到關鍵作用的職業。

值得注意的是,最新民調顯示,日本家長最希望孩子從事的職業也是醫生,但選擇理由卻與孩子們的想法不同。據時事通信社3月27日報道,日本兒童教育平臺的運營公司ARINA近日對該國學齡兒童家長進行調查,當被問及希望孩子所從事的職業時,近四成家長的回答是醫生,其次是公務員和公司職員。

家長之所以有這樣的期待,是因為多數人認為醫生雖然辛苦,但這是高薪職業,不用為財務問題而煩惱。疫情中經濟低迷、失業率上升,擁有穩定收入成為就業的首要考量。

在英國,現在年輕人更希望尋找更有獲得感的工作,而非純粹的經濟回報。英國求職搜索引擎Adzuna今年3月發布的調查顯示,過去2年的疫情經歷對人們的職業選擇產生了重大影響,“寵物看護”是2021年最后一季度搜索量最多的職業。

Adzuna首席客戶官保羅·劉易斯對英媒表示,在英國,最受歡迎的工作是出于個人喜好或回報社區的考慮,而不是高薪。事實證明,寵物相關工作尤其受歡迎。同時,疫情之中人們想要盡自己的一份力,對NHS(國民醫療服務體系)電話接線員等醫務相關工作的興趣激增。

當視線轉移至美國,年輕一代認為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是最大壓力來源之一。根據美聯社去年12月發布的調查,46%的Z世代受訪者認為,疫情使他們更難實現個人的教育和職業目標。

“迷惘的一代”

在后疫情時代就業,年輕人可能要面對經濟不景氣帶來的持續負面影響。新加坡國立大學家庭和人口研究中心主任楊李唯君(Jean Yeung)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警告說,“當前危機持續的時間越長,年輕人就越難從就業的負面影響中恢復過來。假使缺乏有效的干預,他們可能成為迷惘的一代。”

這種擔憂在日本和韓國都顯而易見。 2021年日本大學畢業生就業率數據顯示,已簽訂勞動合同的大學生占當年所有春季大學畢業生的89.5%,較前一年年同期下降2.8個百分點。這是日本大學畢業生就業率10年來首次下降。

在韓國,現任總統文在寅2017年上臺時曾提出用5年時間創造81萬個公務員崗位,但一系列措施仍然未能改變年輕人扎堆搶“鐵飯碗”的情況。據韓國廣播公司(KBS)報道,2020年韓國工作崗位減少了近22萬個,是22年來最嚴重的就業危機。

更嚴重的是,韓國非經濟活動人口(有就業潛力,但不愿求職的人群)在疫情期間激增。韓國國家統計門戶網站(KOSIS)去年11月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該國非經濟活動人口中不求職的“休息”人口(不準備就業、不做家務或育兒,單純處于休息狀態的人員)有240.4萬人,其中48.8萬人因沒有理想的工作而不求職,占比高達20.3%。

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在韓國20多歲的人群中,選擇不工作的人急劇增加。KBS分析稱,即使在經濟復蘇之后,倘若這些年輕人的就業形勢得不到改善,有可能造成代際沖突等嚴重社會問題。

據《海峽時報》報道,亞洲的年輕人擔心自己的就業前景,許多應屆畢業生和年輕勞動者仍然堅持尋找更好的機會,而也有一些人正在放低期望值,滿足于臨時工作或實習,這將影響他們進行其他的成年活動,包括組建家庭、育兒等。

關鍵詞: 大學畢業生 經濟活動人口 職業選擇

責任編輯: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