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人物 >

心血管專家梅庚年,長眠非洲的中國“白求恩”

來看今天的《援外醫療六十載 譜寫大愛無疆》系列報道。60年間,一代又一代中國白衣天使奔赴非洲,用智慧、汗水甚至是生命,架起中非友誼橋梁。在埃塞俄比亞季馬市郊外一個小山村,中國首批援助埃塞俄比亞醫療隊隊長、心血管專家梅庚年就長眠在這里。

1975年8月,梅庚年在考察疫區時因公殉職。盡管梅庚年大夫已經離開我們,但中埃人民的情誼仍在延續,援外醫療隊的精神也在代代傳承。


(資料圖)

7月30日,由中國援埃塞俄比亞第24批醫療隊組織的義診在首都亞的斯亞貝巴的東方工業園舉行。聽說有中國醫療隊,住在附近的居民塔斯法·巴撒貝爾一大早就趕過來了。

塔斯法·巴撒貝爾:中國醫療隊的醫生水平最高,服務最熱情,我爺爺在40多年前就是被中國醫療隊的醫生治好的,我非常信賴他們。

中國醫療隊在埃塞的首次義診就是梅庚年先生發起,并一直延續到今天。雖然48年過去了,但作為和梅庚年醫生同批援助的醫療隊隊員孫蓉燕,仍然清楚地記得梅隊長安排的一次特殊義診。

中國援埃塞俄比亞第一批醫療隊隊員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退休護士 孫蓉燕:隊長也跟我們講了,我們第二天要去接觸麻風病人,我們應該怎么對待他們,不要歧視他們,還給他們免費發了藥。他們(患者)都是CHINA(中國)這樣叫,聲調都是高八度。所以那種感覺,我們雖然很辛苦,但我們從心里也感覺到非常高興,為了他們(患者)服務了。

就這樣,醫療隊在梅庚年隊長的帶領下,每個月至少開展一次義診,在季馬的各個地方都留下了中國醫療隊的身影。而作為外科大夫的梅庚年,對于手術更是精益求精。

中國援埃塞俄比亞第一批醫療隊隊員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退休護士 孫蓉燕: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甲狀腺手術。甲狀腺手術就怕喉返神經,所以他剝離起來非常非常細致。我是看著(手術)臺上,他身上都出汗了,這個認真的態度讓我的印象特別深。

正是憑借這種認真負責的態度,中國醫療隊到達埃塞俄比亞之后不久就迅速打開了局面。梅庚年用他高超的醫術為無數的患者解除了病痛,被當地人稱為“中國的白求恩”。1975年8月,埃塞俄比亞偏遠山區的加木戈法省發生旱災,中國政府決定派一支由7人組成的醫療隊前往援助,梅庚年第一個報了名,但在考察完疫區返回時因公殉職。

中國援埃塞俄比亞第一批醫療隊隊員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退休護士 孫蓉燕:我(梅庚年)去考察了以后,我得給他們安排好,他們來了以后就馬上可以投入工作。他是這種想法。路況很差,后來就翻車了,(他被)油箱壓住,是在回來的路上,就要回來的路上。

雖然梅庚年大夫已經離開48年了,但中埃人民的情誼還在延續,作為國內首批承擔中非“對口醫院”項目建設的10家醫療機構之一,2016年,河南省人民醫院與埃塞俄比亞提露內絲-北京醫院正式簽約,援建中國創傷治療中心和中國婦幼健康中心。

埃塞俄比亞提露內絲-北京醫院首席執行官 艾沙圖·塔德勒:從捐贈醫療設備到給予技術支持,從指導埃塞醫生進行高難度的復雜手術,到為我們的醫療隊伍爭取去中國交流學習的機會。中國援埃塞醫療隊的表現非常優異,我們特別榮幸能與中國醫療隊一起工作,我們的合作成果豐碩。

距離埃塞俄比亞8千多公里的河南安陽是梅庚年出國前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在梅庚年犧牲后,當地建起了梅庚年紀念館,而梅庚年的兒子也繼承父親的遺志,走上了從醫之路。

梅庚年的兒子 梅學謙:后來我就申請也到埃塞俄比亞去,是繼承父親的遺志,為了中非友誼,完成自己的心愿,親自到他的墓地去祭奠祭奠他。在我的工作中也是秉承他的這種精神,一心一意為病人。

作為梅庚年的家鄉,按照國家部署,河南省繼續承擔起援助埃塞俄比亞醫療隊的工作,截至目前,共派出援外醫療隊26批407人。一代又一代的醫療隊員不畏艱苦,發揚梅庚年的精神,共診治受援國群眾200多萬人次,開展各類手術4萬余次,培養當地醫務人員4000余名,開展新技術、新項目600多項。

中國駐埃塞俄比亞使館首席館員 公使銜參贊 申欽民:梅庚年同志幫助中國人民與埃塞俄比亞人民建立深厚的情感紐帶,為中埃兩國友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所具有的崇高品質和偉大的人格,尤其是那種無私奉獻的精神,是指引我們不斷前進的強大動力。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