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人物 >

醫生肖斌:肩負責任,讓更多孩子“挺起脊梁”

脊柱是人體的“中軸線”,更是生命的支柱。近年來,脊柱側彎成為繼肥胖、近視之后影響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第三大健康問題。

當下正值暑假期間,全國各地來北京看病的孩子非常多。在以骨科聞名全國的北京積水潭醫院,該院脊柱外科副主任醫師肖斌更是忙得“不可開交”。


(資料圖片)

“我們一周有3-4天要做手術,一天門診,最多要看100多個孩子。除了臨床工作,還有教學工作和科研任務。”肖斌在接受新華網采訪時說,醫生的工作平時也很繁忙,特別是像脊柱畸形治療,需要團隊協作,一個人是很難完成所有工作的。比如手術團隊,有麻醉醫生、神經電生理醫生,還有專業護士等,患者每一次成功的救治,都來自整個團隊的通力合作。

“醫”路前行的力量源自興趣和初心

作為研究青少年脊柱畸形的中青年專家,從考入北京大學外科學,到博士畢業后來到積水潭醫院工作,肖斌踏入醫學領域已有23年。

“作為年輕的醫學生,剛開始步入臨床時,我在發展方向上也很迷茫。特別感謝我的老師田偉教授,他是脊柱外科知名專家,推薦我去日本進修學習,并選擇脊柱畸形作為專業方向。目前,醫學領域對脊柱外科的研究日益深入,細分了很多專業方向,比如微創、腫瘤、畸形、退變等。我從國外學習回來后,便在我們科室開展脊柱畸形相關的臨床和研究工作。”肖斌說,推動自己“醫”路前行的力量是興趣和初心。如今社會對醫生的要求越來越高,醫生需要有全方位的能力去解決患者的實際問題。比如現在提倡青少年脊柱畸形全程管理,也就是說從脊柱側彎篩查,到保守治療、手術治療、術后長期隨訪等,要關注患兒全過程的發展情況。他最早做“脊柱正畸”治療的孩子,現在已經當母親了。在長期的復查隨訪過程中,了解到她的生活質量“很不錯”。

如今,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為臨床診療工作提供了很大助力。肖斌說,對于中青年醫生來說,還肩負著原始創新和掌握核心技術的責任。比如骨科的手術機器人,不僅應用在脊柱外科,還在創傷骨科、手外科、小兒骨科、關節外科、骨腫瘤等很多科室應用。在不同科室,機器人也在進行不同適應性的創新開發,如關節機器人等。雖然國外已有一些較為成熟的商業化產品,但對于我國自主產權的機器人研發,醫院也聯合相關機構,做出了很多創新成果。通過機器人遠程手術,可以輻射到全國各地,為更多的患者服務,中青年醫生也因此會有更大的舞臺去展現自己的創新能力。

北京積水潭醫院脊柱外科副主任醫師肖斌

幫助偏遠地區孩子少走“彎”路

坐如鐘,站如松,才能行如風。

肖斌表示,青少年脊柱側彎對健康的影響很大,除了外觀以外,可能會引起腰背疼痛,或給孩子增加心理問題。嚴重的脊柱側彎可能會壓迫內臟,影響心肺和消化功能,或壓迫神經造成癱瘓。脊柱側彎有可能會影響孩子的身高,長的個子都跑到“彎”里去了。因此,開展脊柱彎曲異常的早期篩查、早期干預尤為重要。

調查顯示,目前我國中小學生脊柱側彎人數預計超過500萬,并且還在以每年30萬左右的速度遞增。

近年來,國家和社會對青少年脊柱健康問題的關注度日益提高。2021年,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組織編寫了《兒童青少年脊柱彎曲異常防控技術指南》,指出將脊柱彎曲異常篩查項目納入每學年或新生入學體檢內容。

“目前,我們國家的醫療發展水平還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情況。對于中小學生脊柱側彎問題,很多大城市的孩子都會有學校篩查,我們也會通過各種媒體進行科普宣傳。但是我們更關注偏遠一些地區的孩子,這些地區由于醫療條件相對落后,家長對孩子脊柱健康的科學知識了解不足,脊柱側彎難以得到及時的發現及診治,希望這些地區能加強篩查工作,讓孩子治療少走‘彎’路。”肖斌說,在推動青少年脊柱側彎篩查的同時,他也很關注健康科普工作,抽空寫些青少年脊柱健康方面的科普文章。

“醫生一天雖然看100多個病人,但也只能看100多個病人。如果做科普的話,會有成千上萬個患者或家長看到醫生介紹的基本知識。”肖斌說,對于健康科普來說,希望媒體有科學的引導,家長多關注正規媒體的宣傳。醫學上,一般通過站立位脊柱全長X光片進行脊柱側彎診斷。對于廣大家長來說,一定要關注孩子背部的情況,尤其是在快速生長的青春期,一定要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早期正確的干預,可以減少孩子日后的很多問題,甚至可以避免手術。

專家簡介

肖斌

北京積水潭醫院脊柱外科副主任醫師,北京大學外科學(骨科)博士,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脊柱外科專業委員會脊柱畸形學組委員,中華預防醫學會骨與關節病預防與控制專業委員會委員兼秘書,中國康復醫學會骨與關節康復專業委員會脊柱畸形學組委員等;專業特長為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凸、脊柱畸形等,發表研究論文十余篇,參編著作近十部,包括全國高等學校醫學研究生規劃教材《骨科學》第二版、《積水潭實用骨科學》等。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