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深度 >

2021年大灣區科學論壇可持續發展分論壇:一把土壤中生物數量超過地球上人口總數

“要解決糧食安全,首先要解決好種子和耕地等要害問題。保護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

在12日上午舉行的2021年大灣區科學論壇可持續發展分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張佳寶就“土壤健康”進行視頻演講。

他指出,土壤安全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土壤健康管理這一課題全球在行動,但至今我們對土壤生物多樣性了解不多。“ 地球上生物的四分之一存在于土壤之中,一把土壤中的生物數量超過地球上人口的總數。它形成了強大的、復雜的生物網絡系統,產生著多種功能。”

張佳寶詳細分析了粵港澳大灣區及廣東省土地健康情況,以及面臨的挑戰和解決方案。他指出,在土壤健康管理、農業綠色發展方面,廣東有許多創新之處。

在土壤污染修復方面,廣東省科學院率先創建了土壤重金屬污染精準調控、農產品達標生產、固碳減排多目標協同的技術體系。率先創建了廣東耕地污染治理技術標準化體系,其中包括“總則-名詞術語-風險評價-風險管控與修復-效果評估”的全鏈條技術標準體系。

此外,率先創建了土壤-水稻系統“三重阻隔”技術體系,取得了鎘砷同步的三重阻控重大技術突破,獲得我國土壤環境保護領域首個國家科技進步獎,引領國家耕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技術。

同時,廣東土壤安全仍舊面臨著挑戰。張佳寶指出,目前廣東省有3900多萬畝耕地,但存在中低產田占比高、耕地土壤酸化、農業碳中和任重道遠等問題。為此,他給出幾條發展建議。

首先,注重土壤障礙消減與地力提升,阻控土壤酸化,增加土壤有機質,擴增土壤水養容量,實施耕層沃土化過程。

其次,重視土壤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功能調控,包括種類、豐度、網絡關系與級聯效應。最后是加快推進土壤固碳減排與農業碳中和。

關鍵詞: 大灣區 科學 論壇 土壤 生物

責任編輯:Rex_01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