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出品”的電影連續兩年喜“擒”金雞;時隔34年粵劇重回央視春晚主舞臺;廣州永慶坊、潮州牌坊街、汕頭小公園游人如織;五條人、九連真人等廣東樂隊吸粉無數……
近年來,帶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嶺南文化不斷“出圈”,同時也成為很多文化產業和產品的根基,帶動廣東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數據顯示,“十三五”時期,廣東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超過10%,文化產業增加值連續多年占全省GDP比重超過5%,成為全省支柱產業之一。
嶺南文化獨特魅力吸粉無數
近年來,借助于大眾傳媒平臺,以及對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嶺南優秀傳統文化厚積薄發,不斷“出圈”,吸睛無數。
近日,由廣州動畫團隊參與出品、制作,取材自嶺南醒獅文化的國產現實題材喜劇動畫電影《雄獅少年》一上映,就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該電影中的“粵味”讓人倍感親切,展示出嶺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而在前不久落幕的第34屆中國電影金雞獎上,廣州參與出品的4部電影獲6項提名、3項大獎。這是繼2020年第33屆金雞獎歷史性獲得3項提名、2項大獎后,廣州電影再創歷史佳績。
在粵產電影蓬勃發展的同時,借助大眾傳媒平臺,以五條人、九連真人為代表的廣東樂隊,憑借濃濃的地域特色、生活氣息,引起聽眾的共鳴,他們的成功“出圈”也讓廣東音樂再次回到主流視野。
在傳統戲曲方面,2019年春晚,粵劇時隔34年重回央視春晚主舞臺。2021年春晚,粵劇名家曾小敏代表粵劇再次登上春晚舞臺。
在日前公布的首批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名單中,潮州市湘橋區牌坊街、廣州市荔灣區永慶坊上榜,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游客的打卡地。
廣東文化產業多項數據領軍全國
嶺南文化不斷“出圈”,吸引流量的背后,是廣東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成為全省支柱產業之一。
規模總量大,增長速度快;產業體系健全,產業鏈條完整;產業結構布局持續優化;現代文化市場體系進一步健全;對外文化貿易穩步增長……近年來,廣東文化產業發展取得的成績令人矚目,多項數據連續多年領軍全國。
廣東文化產業9大類146個行業門類齊全,其中有7大類增加值占全國比重超過10%。數據顯示,“十三五”時期,廣東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超過10%。2019年,廣東文化產業增加值6227.18億元,比2013年增長2.07倍;約占全國總量的七分之一,連續18年位居全國首位;占全省GDP比重5.77%,自2014年以來,已連續多年占全省GDP比重超過5%。
在文化產業的發展中,廣東涌現了一批“文化+科技”領軍企業,騰訊、網易、酷狗音樂等一大批標桿企業如雨后春筍,不斷涌現,成為推動廣東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
面向“十四五”,廣東省提出,推動嶺南文化傳承創新,提升文化產業競爭力。“十四五”時期,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將高于8%,到2025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將超過6%。
代表委員建議:
發揮龍頭企業優勢 重視打造優質IP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高水平推進文化強省建設,充分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
在省人大代表江明秦看來,廣東高水平推進文化強省建設可從大灣區建設的角度來謀劃考慮。她表示,應進一步突出龍頭文化企業優勢,形成大灣區文化產業合作高地。通過采取政企合作的方式,文化龍頭企業能更好發揮支撐和引導作用,政府部門可借助大型節、獎、會、賽以及政策資源,重點扶持和宣傳龍頭企業的公共服務平臺,以此吸引更多優質企業和人才來到大灣區創新創業。
“目前大灣區文化企業之間的聯動性和合作性不足,可以建立大灣區優質文化企業庫。”江明秦說。
在省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期間,民革廣東省委會提交了發掘傳統文化價值的集體提案,建議各地政府應重視對傳統文化的發掘,加大對旅游服務業的投入;重視IP打造,可以通過開發動漫、電視劇、電影、游戲等多種娛樂表現形式,更好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責任編輯: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