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深度 >

辣子樹村里“臘”“繡”興 —— 一個貴州普安山村的鄉村振興觀察

數名工人分工明確,有條不紊地工作著。加工廠的煙熏房內,一塊塊熏好的臘肉懸掛在橫桿上,光澤誘人。

在距離臘肉加工廠約500米處的苗繡加工廠內,村民楊四妹和工友們也在忙碌著,一張張繡片在他們手中被縫制成漂亮的苗族服飾。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這是記者日前在貴州省普安縣辣子樹村采訪時看到的場景。這里曾是普安縣3個省級深度貧困村之一,村里平均海拔1843米,地貌以石山和半石山居多,人均耕地僅0.65畝,村民增收渠道狹窄。

2020年3月,辣子樹村成功脫貧摘帽,但產業基礎依然薄弱。如何發展產業,拓寬群眾增收渠道,成了當地干部的重要任務。

“辣子樹村近50%的群眾是苗族,我們進行市場調研發現,他們的民族服飾外觀精美、銷路好,一套服裝售價少則兩三千元,多則五六千元。同時,村民有養豬的傳統,但生豬價格不穩定,村民有時甚至要虧本賣豬。”公安部派駐普安縣掛職干部、辣子樹村駐村第一書記祁聰說。

祁聰介紹,經過研判,他們決定在村里發展投資小、見效快的苗繡和臘肉加工產業。2021年以來,辣子樹村在相關部門的資金支持下,同時引進2名有銷路、會管理、懂技術的能人投資入股,將村里閑置的學校和養殖場進行改造,成立了一家苗繡加工廠和一家臘肉加工廠。目前,兩家工廠均已投產。

楊四妹是苗繡加工廠招聘的第一批工人之一,她在廠里務工已有近一年。此前的10多年里,她和丈夫都在廣東打工。“在這里打工可以照看孩子,比在外面好一些。”她說,工廠采用計件工資,隨著技術逐漸熟練,她每個月的工資已由最初的1000多元漲到了3000多元。

臘肉加工廠負責人王國建告訴記者,加工廠與村民簽訂了協議,以不低于每斤10元的價格收購生豬,價格高時則按市場價收購,目的是減輕市場價格波動對他們的影響,帶動他們發展生豬養殖。2022年12月投產以來,加工廠已收購了60多頭生豬,其中約60%來源于辣子樹村村民。

為激發能人的積極性,鼓勵能人將產業做大做強,辣子樹村采用“合作社+農戶+能人+保底分紅”的模式管理兩家加工廠,讓產業不會因為幫扶力量的調整而受到影響,長期發揮造血功能。

祁聰介紹,兩家加工廠每年保底給村里分紅35萬元。“產業規模小,能人賺得就少。產業規模越大,村里得到的分紅越多,能人的利潤也越多。”他說,兩家加工廠不僅壯大了村集體經濟,還帶動了30余名村民就近就業。

苗繡加工廠負責人劉金友介紹,這個加工廠目前每個月能生產80套苗族服裝,有固定的銷售渠道,不愁銷路。王國建告訴記者,臘肉加工廠今年已銷售臘肉2萬多斤,實現產值60多萬元,預計全年產值將超過100萬元。

目前,辣子樹村正在改造村委會以前的活動室,計劃將其建成直播基地,接下來將嘗試通過網絡直播拓寬兩家加工廠產品的銷售渠道,助力產業發展。(鄭明鴻)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