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際 >

法國要為科創快車裝上“導航儀”

近年來,歐洲持續加大在科創領域的投入力度,將數字科技、人工智能、智慧節能等視為驅動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其中,法國在標準制定、前置監管、規則推廣等方面占據優勢,走在了歐盟國家前列,但在具體實踐中出現了一些問題。這反映出,在推動科創效能轉化的過程中,要為科創發展的快車裝上“導航儀”,以全球發展的宏大視野,切實做到普惠包容、和諧共生。

近年來,歐洲持續加大在科創領域的投入力度,將數字科技、人工智能、智慧節能等視為驅動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希望通過搶占相關領域的監管與規則制定權,提前鎖定科創賽道的先發優勢,并將此作為能與美國等競爭對手較量的重要籌碼。在此領域,以標準制定、前置監管、規則推廣著稱的法國走在歐盟國家的前列,但在具體實踐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凸顯出在推動科創效能轉化的過程中,不僅要為科技發展的快車裝上“保險杠”,更要為科技創新的強勁引擎裝上“導航儀”。


(相關資料圖)

第七屆法國“科技萬歲”科創展日前在巴黎舉辦,作為歐洲規模最大的科技創新展,此次展會吸引了全球2500多家初創科技企業參展。展會聚焦凈零排放、交通振興、未來工作、包容理念、前沿科技和歐洲數字化六大主題,覆蓋農業、生態轉型、數字、教育、衛生等多個領域,展出的產品更是包含人工智能、云服務、機器人、新能源等多個類目,使人們在現場感受前沿科技的便捷與紅利。

法國總統馬克龍參加了開幕式,并提出了一項旨在助力法國成為人工智能領域冠軍的計劃,承諾至少撥款5億歐元用于啟動5至10個人工智能項目,并強調加強對該領域人才的培養,依托研究機構與院校資源,吸引優秀人才。同時,馬克龍表示,希望法國在未來成為歐洲人工智能領域監管的先行者,在法國率先執行該領域的相關規定。

歐洲議會于6月14日批準了關于《人工智能法案》的談判授權草案,為歐盟與成員國開展相關規則制定談判鋪平了道路。據了解,這份早在2021年4月就提出的草案涵蓋了人工智能可能涉及的社會、道德、經濟等層面,特別強調對企業的強制性監管,核心在于對“高風險”的人工智能產品予以規制,該法案預計最早于2026年實施。

法國在將科技創新轉化為經濟動能方面處于歐洲領先地位。據統計,2022年法國初創企業共實現融資135億歐元,其中“科創120強”企業營收累計達113億歐元,累計新增26家“獨角獸”企業,科技創新已成為驅動法國經濟動能升級、模式轉型的重要引擎。同時,法國在數字經濟、智慧經濟等領域方面的監管也突出了其“超前管理、前置謀劃”的傳統優勢,為科創發展扎牢了“合規籬笆”。在金融科技領域,法國率先在國家層面對眾籌、區塊鏈及數字資產等新興領域開啟監管,依托法國審慎監管與處置局、法國市場管理局等監管機構,突出尊重技術的中立性、法規的穩定與可持續性、監管的配套性與適度性、維護金融市場穩定與安全的首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法國積極將監管與學術研究高效融合,并建立相應平臺,使各方能夠開放地圍繞行業發展變化、監管優化等領域進行深入研究。在“網紅經濟”領域,法國出臺“網紅”行業監管法案,進一步明確了“網紅”“網紅經紀人”及網絡商業影響活動的法律定義,并在推廣產品范圍、應盡義務、兒童保護及電子傳播手段等方面進行了明確規范,有效遏制了“網紅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法國也因此成為歐盟內首個對“網紅”營銷進行立法的國家。在人工智能領域,法國國家信息與自由委員會于2023年5月16日發布了最新的“人工智能行動計劃”,強化對數據與個人隱私保護的監管,涵蓋了數據的公平性與透明度、可公開訪問數據保護、數據傳輸等多個方面,進一步彌合了人工智能在迭代發展與權益保護方面存在的裂痕。

盡管法國希望以前瞻性視野為科創發展與動能轉化裝上“保險杠”,但仍存在一些無法回避的問題。

一是對科創成果的接受度有待提高。相關技術能否真正代替人力,是每一次技術進步都會面臨的問題,其實質在于技術成果能否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解決經濟社會面臨難題的工具。法國民調公司5月的一項研究顯示,僅有41%的法國中型企業使用人工智能技術,顯示相關技術在技能推廣、打造共識及規制風險等方面仍面臨挑戰。

二是技術進步的兩面性不容忽視。今夏以來,法國境內非裔少年遭警方槍擊身亡引發多地暴力抗議活動。馬克龍在相關講話中特別指出:“部分社交媒體平臺在該事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這些平臺已經成為組織暴力活動的地方?!北M管法國政府已加緊與社交媒體平臺對接,加速處理涉及煽動暴力的內容,但也需要看到,相關事件背后折射出的正是法國多年來在少數族群融入、移民政策等領域的結構性痼疾,是在經濟整體下行背景下,傳統社會矛盾與新興問題挑戰的一次集中爆發,這些問題單純依靠技術是無法解決的,更需溯本逐源,堅持從民生角度應對發展挑戰。

三是創新技術的“政治化”苗頭。面對新冠疫情、烏克蘭危機等諸多復雜形勢,美國為固守自身霸權與優先發展權,在各領域狹隘地樹起了以“美國優先”為本色的院墻,這其中包括了以人工智能、芯片制造等為代表的科創領域。歐洲雖已開啟和美國在人工智能監督準則方面的協議磋商,但不能忘記在數據傳輸領域的“安全港”“隱私盾”下,是美無視歐洲權益大搞情報監視活動的自私行徑;在能源轉型的《削減通脹法案》下,美大肆掠奪歐洲產業、資本及人才資源,企圖虹吸歐洲未來能源轉型紅利的霸道思維;也不能忘記在商業領域的“阿爾斯通案”下,美大搞長臂管轄以脅迫方式攫取盟友利益的貪婪本質。

科學也許可以給出最優的“方案”,但永遠無法教給我們一個最優的“選擇”。這也許從側面反映出當前科技創新所面臨的挑戰,但無論如何,科技賦能不是關起門來的狹隘自守,更不是脫離人本的野蠻生長,要為科創發展的快車裝上“導航儀”,以全球發展的宏大視野,切實做到普惠包容、和諧共生。 (經濟日報記者 李鴻濤)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