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 >

山東儲能需要穿越“榮耀時刻”

能源轉型壓力越大,反而在儲能建設上步子更大。山東省就是北方在儲能領域反超南方的典型案例。?


(相關資料圖)

一、產業結構:不可承受之重

山東的優勢產業集中在資源開采和加工行業,特別是煤炭、化工、有色金屬冶煉加工等產業占比畸高不下,這些在漫長歷史時期為山東省GDP做出突出貢獻的產業,這些“家底”和“輜重”如今正變成山東經濟轉型不可承受之重。

山東和其他北方大省一樣,不管是對新能源發展預判不足也好,還是自身資源稟賦限制和氣候環境也罷,在新能源汽車之爭中,北方城市幾乎全軍覆沒。而最靠北的、搭上新能源汽車末班車的合肥,脫北(中原經濟區)入南(長江經濟帶)的步伐一直在加速度。相比之下,山東的“北方”含量要更重,自2019年開始,山東的經濟總量便逐漸落后江蘇。2022年,江蘇的GDP總量超過山東3萬億元以上,而這種情況在未來的短期內可能難以扭轉。

產業轉型升級慢,內部分工不明確,各懷心思,含“新”量不足,這些是經濟專家們給出的一致點評。但近幾年來,山東省蓄勢打造出了自己的“榮耀時刻”。

二、豪賭儲能:不能輸的戰斗

如果說新能源汽車在北方的接受度不足,讓北方錯失了新能源汽車發展先機的話;發展儲能行業,北方大省則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我國陸上風電主要適合在東北、華北、西北發展,海上風電又特別青睞東南沿海發展。新能源資源稟賦優勢地區,在發展新能源及儲能產業鏈上,必然有著天然優勢。再加上國家“碳中和”“碳達峰”政策與省域能源轉型的同頻共振出的政策支持和引導,山東省憑借自身新能源發電與儲能裝機上的市場規模優勢,以“市場換產業”的政策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單就山東的“主動作為”上,無論是政策合力還是商業創新都可圈可點。僅2021-2022兩年間,山東就推出十多條儲能相關政策,規定儲能在調峰市場優先出清、鼓勵將分散的新能源配儲項目集中建設,并在全國范圍內率先提出租用的共享儲能模式。在2022年初現貨市場正式運營后,儲能在山東的發展逐步走向市場化進程,獨立儲能和火儲聯合調頻等應用場景都比較廣泛。

據國家能源局統計,截至2022年底,全國已投運新型儲能項目裝機規模達870萬千瓦,比2021年底增長110%以上。從分省域數據來看,累計裝機規模排名前5的省份分別為:山東155萬千瓦、寧夏90萬千瓦、廣東71萬千瓦、湖南63萬千瓦、內蒙古59萬千瓦。從2019年至2021年,中國新型儲能的排位變化也非常大,其中山東是變化最大的一個。短短兩年,山東、寧夏等北方省區就已經超越廣東、江蘇等南方省份。

三、榮耀時刻:不可持續的隱憂

憑借山東省領導班子的變革意識和動能轉換實踐能力,山東省在新能源第二戰:儲能之爭中牢牢占據了自己的生態位。讓其他北方兄弟省份紛紛投來羨慕的眼光,他們紛紛摩拳擦掌,舉起儲能大旗,意圖復制山東老大哥的輝煌。但同時,我們也留意到市場上對于山東儲能“大躍進”發出的不同聲音。

建設、商運速度慢了!根據公開信息報道,山東2021年6月批復的第一批示范項目,基本于2021年底完成并網,建設周期約六個月,轉入商運時間在第二年2、3月份,從項目公示到轉入商運,第一批項目平均用時為8-10個月。相比之下,山東省第二批儲能示范項目,從公示時間截至目前,已有一年七個月,仍有一些項目未能投運。這是一個非常不好的信號,其在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正迎來市場化的考量,而建設運營方和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可能已在暗流涌動了。

這些隱憂從7月6日的《關于2022年度部分儲能示范目延期并網的通知》文件中可以窺出端倪,個別條款“準予山東電工電氣臨邑儲能等9個項目延期并網至2023年9月30日,國華齊河儲能項目延期并網至2023年12月31日。屆時不能并網的,自動取消其示范資格”,耐人尋味。有分析師把山東省第二批儲能示范項目建設和商運速度慢歸結為去年鋰價的暴漲造成的建設成本高企,因此今年原材料成本的大跌則為我們提供了驗證其商業邏輯的時間窗口。

與市場的猶疑不同的是,山東省能源局射出了決勝儲能的“第二只箭”,?7月5日山東能源局發布了《關于2023年度新型儲能入庫項目(第一批)》的公示,將45個鋰電池類項目、3個壓縮空氣類、5個新技術類項目列為2023年度新型儲能入庫項目(第一批),再次將人們的期待拉滿。盡管如此,山東儲能能否延續?“榮耀時刻”,最終還是市場說了算。

原文標題?:?資本丨山東儲能需要穿越“榮耀時刻”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