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今天我們就來講述一個特殊的PK故事,故事的主角一方是貴州大學專門研究昆蟲的八個本碩博的“秀才”,另一方是興義市豐都街道普子村螞蚱養殖專業戶賀元林,雙方一見面就較上了勁兒。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小腦殼,大肚婆,肚子里面全是藥。可治疣,能抗癌,要想致富養起來,養呀養起來。”“蟲秀才”團隊人多陣仗大,夸起自家的寶貝兒來是杠杠滴。
斑蝥蟲是一種優質中藥材,其體內產生的斑蝥素對治療頑固性皮膚病和肝癌有很好的療效,目前每克斑蝥素市價在5000元以上,但斑蝥蟲的養殖技術要求很高。目前,貴州大學已經取得一年九代的繁殖成果,遠超同期全球一年最高三代的水平。
賀元林這一方看似勢單力薄,但他可是黔西南州最大的養殖戶,已有50個養殖大棚,是不折不扣的“土專家”。面對“蟲秀才”們,賀大哥毫不示弱。“我的螞蚱好,我的螞蚱跳,我的螞蚱賣得俏。小小螞蚱大大產業,一年賣得幾十萬元。”
在現場PK中,雙方也坦陳了彼此的不足。
“你的這個螞蚱,雖然已經產業化,但是養殖成本還是有點高,帶動的鄉親們很少。”貴州大學博士研究生、芫來如此團隊負責人周治成開門見山地說。
“如果你們不把這個養殖技術推廣出來,沒有產生經濟效益,還不如我這個小小的螞蚱。”貴州省興義市園林螞蚱養殖合作社理事長賀元林快人快語。
眼看雙方你來我往,難解難分,一旁觀戰的貴州大學副教授龍見坤也按捺不住了。
“斑蝥養殖需要吃螞蚱的卵,你們為什么不把斑蝥和螞蚱養殖結合起來呢?我們可以把斑蝥提供一部分給你飼養,免費提供技術進行給你指導,你看這樣行不行?”
“好!龍教授,我求之不得。”龍見坤話音剛落,賀元林爽快地應答,在場的“蟲秀才”們則高聲叫好。
“通過這次斗蟲,我們斗出了思路,斗出了出路。作為農學學子,我們應主動走出校園,把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與所獲得的科研成果,應用到田間地頭去,將論文寫在大地上,助力鄉村振興。我們現在是最能吃苦的年紀,要學會‘自找苦吃’,幫助更多農民解決好實際難題,展現我們新時代青年農人的使命擔當。”周治成事后感慨地說。
“大學的科研團隊給了我很大的幫扶機會,我將把斑蝥蟲和螞蚱結合起來養,進一步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帶動更多的老百姓增收致富。”“土專家”賀元林也有感而發。(孔令相)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9